蔡闯,蔡闯讲师,蔡闯联系方式,蔡闯培训师-【讲师网】
国学经济管理心理大健康与人力资源专家
48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蔡闯:中国文化的和谐理念与和谐管理
2018-08-14 2529
对象
全体国人
目的
通过中国文化的和谐理念与和谐管理掌握国学精髓
内容

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理念。构成我国传统文化主干的儒、释、道三家,对和谐理念都有深刻阐发,都将和谐视为一种重要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从某种意义上说,和谐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和谐文化,应该借鉴和弘扬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与和谐思想。

目录

中国文化的和谐理念 

和谐管理 

和谐理念文化育人 


正文

人与自然关系上主张天人合一

v在人与自然关系上主张天人合一,寻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我国古人普遍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和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规律,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v儒家指出,人与自然(天)是一个和谐的整体;自然包容万物、永远在发展变化之中,人也应体现这一特点。这就是所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v道家强调人必须顺应自然,以自然为最高法则,做人处事皆以自然为师,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v我国传统文化还主张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利用。例如,老子将“俭”作为立身处世的“三宝”之一;儒家提出“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即钓鱼不要用网截住水流一网打尽,打猎射鸟时不要射鸟巢;等等。这些都体现了“取物不尽”的朴素生态道德和可持续发展思想。

(一)儒家论人与自然

1.孔子的“天道自然”观:“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指出了天的自然属性,要求人们“不怨天,不尤人”。“子不语怪力乱神”。

2.荀子的“天人相分”思想阐述人除了具有自然物的一般属性外,还有本质不同的属性:

  “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

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二)道家论人与自然


1.老子论人与自然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

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A天道的和谐公正精神:

天之道,利而不害。

天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B天道的无为谦逊品质: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姗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

C上善若水的柔弱胸怀: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2.庄子论人与自然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万物和我们同生于“道”,天地万物的气和我们的气相通,人的生命要与天地万物的生命合一、相应、协调,并与天地同始终。《庄子·在宥》论天人关系说:“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我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提倡无为,崇拜自然;贬斥有为,鄙视人为。


v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主张公正平等,寻求建立人人各得其所的大同社会。

v我国传统文化认为,对社会稳定与和谐构成最大威胁的是社会不公正,因为它激化社会矛盾,甚至引发社会动乱。因此,我国历代思想家大多主张通过利益调整实现社会的公正平等。

v儒家强调在财富分配方面做到“均”。孔子认为:“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公正平等、互助友爱、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社会,被儒家称之为“大同社会”。《礼记·礼运》中对“大同社会”的描述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尽管这种良好的愿望在存在剥削阶级的社会里缺乏实现的可能,但其中蕴涵的和谐理念却有着超越时空的价值和意义。

v在人的身心关系上主张加强修养,实现自我身心和谐。

v儒家认为,个体的身心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只有通过个人加强道德修养,实现身心和谐,才能为家庭和谐与社会和谐打下良好基础。这就是儒家主张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圣外王”之道。个体实现身心和谐的过程,就是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加强道德修养的过程,必须坚持“吾日三省吾身”,持之以恒地改造、充实和完善自己。

v佛家认为,面对生老病死、短暂无常的人生,人只有保持超脱的心态,才能打破现实中的重重围困,超出自我的界限,求得心灵的平静、安宁与淡定。这也从另一个层面揭示了人的身心和谐的重要意义。

传统文化主体精神


(一)天人合一

(二)以人为本      

(三)中庸之道

(四)会通包容

全部评论 (0)
讲师网上海站 sh.jiangshi.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培训业务联系:小文老师 18681582316

Copyright©2008-2025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