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中国财政学会会长贾康在津出席2015于家堡论坛年会时以绿色
金融为主题作主旨演讲,他呼吁把握好绿色
金融的定位,构建风险共担机制和支持对象的规范化遴选机制。
贾康在发言中从三个层次阐述了对绿色
金融的看法:首先,绿色
金融的定性和定位;第二,如何打造与构建绿色
金融的机制;第三,如何设计合理的政策体系。
贾康认为,绿色
金融的定性和定位是要有别于一般商业性
金融。绿色
金融带有强烈政策导向,属于政策性
金融。当然,也要和商业性
金融互补进行运作对接,要和以财政为后盾的政府公共资源可用财力的运用以及其他的公共政策相配套。
贾康谈到,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但同时也应看到
市场还存在着失灵、缺陷等问题。
市场失灵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就是,在实际
经济生活中造成负外部性,造成污染的外部成本问题,这并不能自然而然地通过
市场自身来矫正,那么就需要有特定的政策手段把负外部性消化、抑制,这就需要有特定
金融手段的参与。贾康表示,从绿色
金融的定性、定位看,就是要参与解决这样一个问题的机制和体系。
在谈到绿色
金融机制的构建时,贾康指出,如果不设计好风险共担机制,绿色
金融会产生一系列道德风险。他解释,讲政策
金融就必然涉及到公共资源的利用,政策导向、政策意图需要财政资金为后盾的公共资源的支持。而一旦有这种财政后盾、财政资金投入支持之后,很容易形成风险不能共担。存在着一种“政府兜底风险”的倾向,这恰恰让原先希望发挥长效作用的比如绿色
金融、政策
金融的机制,产生了不可持续性。
“一旦陷入相关的其他主体都认为风险可以推到政府那一侧,推到由财政兜底的这一侧,那么马上就带来理论上所谓的道德风险,这个无底洞式的不良机制就可能实际的产生。”
贾康提示,这是一切以财政为后盾的产业基金、引导基金,支持从三农到小微、创新、特定增长点打造、
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等给予特定政策支持时必须考虑的问题。在设计
金融工具时,必须满足风险共担这个前提来防范道德风险。
从美国、英国等国家的经验来看,始终存在着以财政资金作为后盾的所谓中小企业的政策融资支持机构。这些机构运用政策基金,通过贴息信用担保给予特定的定向支持的同时,非常强调支持对象的风险度。贾康说,政府可以承担到70%、80%的风险,
金融危机发生后,甚至可以提高到90%;但政府绝对不会100%承担风险,一定要留下一部分风险给其他的参与者,这样才能够避免道德风险。中国必须在这方面要借鉴国际经验,也要总结我们自己本土上的经验和教训。
贾康指出,绿色
金融支持对象的遴选机制如何做到合理和公正也直接关联到机制的可持续性。“不能说社会上的出现的需求,百分之百不加选择地都给予支持。那么怎么选择?选择之后实际上在
经济运行中间出现的就是‘双轨制’。”
贾康认为,虽然有一些
经济学家认为要全面消除双轨制,但实事求是地看,目前中国在一些领域里面还要长期实施“双轨制”,比如
房地产业中保障轨和
市场轨要并行很长的历史时期,在
金融领域,政策
金融包括绿色
金融和商业性
金融也要并行。
贾康强调,双轨制带来的是设租寻租的问题。“中国社会是一个特别明显的关系起重要作用的社会,那么要选择支持谁,首先支持谁,不支持谁,或者以后再支持谁,凡是有这种选择,所有的关系一拥而上,接着的问题就是,设租寻租有可能大行其道。实际生活中,我们不排除很多的不正之风和现在腐败问题都和这有关。”
贾康尖锐地指出,在这种情况下形成乌烟瘴气的局面之后,那么谈何绿色
金融和政策
金融的可持续呢?如果又没有这种可持续的绿色
金融和政策
金融,那么大家表态说愿意发展绿色
金融就成了空话。
在谈到应对时,贾康说,必须正面考虑怎么样在中国社会里面形成支持对象遴选的公正、有公信力的可持续的机制。另一方面,获得支持的企业,绿色产业发展的主体,或者相关的一些机构,谁也不能担保得到支持以后100%能够成功。但是支持之后,哪怕失败了,也并不是毫无价值的,在发展过程中可以给后人提供借鉴的经验。最关键的就是项目失败后,能经得住公众的质疑。
贾康提出了在绿色
金融的政策体系化构建上的一系列细化要点:
第一,在绿色
金融发展中凡是和
市场机制可以对接的应该尽量充分优先考虑。比如在排放权交易、合同能源管理、清洁发展机制方面,既有国际上面的经验,也有中国人对于这方面的探索。那么在融资支持的时候,首先不应该强调的是能有多大的政策力度,而是怎么样充分地跟
市场对接。
第二,在政策的跟进方面,比如贴息、信用担保、产业基金,政府要把握风险共担的原则来作为底线来设计方案。
第三,对于支持对象的遴选机制要最大限度阳光化、规范化、集体决策,这样才能够应对一定的失败率。
第四,环保产业需要涉及大量专业化的研究,要特别注意动员民间、非政府的各个主体一起参与,成果应该结合到绿色
金融支持方案可行性研究中去。
第五,采用简洁化的知识框架,不能把事情一开始就想得非常复杂,要从尽可能让相关方方面面能大概听得清楚、看得明白的简洁化方案做起。
贾康特别谈到,在动用公共资源给予支持的绿色
金融发展过程中,要力求形成“四两拨千斤”的机制。比如通过财政贴息形成放大机制。假设要为一个绿色项目做
金融支持,常规商业性
金融要求10%的利息的回报,而这个项目本身虽然未来可以产生这样的现金流,而利率承受测试只能承受5%的利息。通过贴息,以5%的数量激活项目,产生20倍的、100%规模资金来完成对项目的支持,实现“四两拨千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