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松超,杨松超讲师,杨松超联系方式,杨松超培训师-【讲师网】
国学智慧应用专家
46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杨松超:何谓“四十而不惑”(原创)
2016-01-20 4230

“四十而不惑”这句话,中国人一般都知道,问了很多人,超过四十岁的和还没到四十岁的人都问了,比较集中的、似乎靠点谱的说法是:人活到四十岁就不应该有什么困惑了,这是普通人对这句话的理解。打开百度一查,对这句话的解释是:“到了四十岁,不感到迷惑(身体健康阶段)”。普通人的说法和百度词条的解释倒是让我迷惑了。

按照普通人的说法:人活到四十岁就不应该有什么困惑了。这就意味着经过了“十有五而志于学”和“三十而立”这两个阶段,一个人就什么都懂了,没有什么困惑了,这种解释显然是经不起推敲的。而且也是与后文:“五十而知天命”等后续内容相矛盾的,试想,如果我们从十五岁开始学习,经过了二十五年,一过四十岁就学成了,什么都懂了,那还用再学习吗?显然不用了,既然都不用再学习了,那孔老夫子还讲什么终身学习呢?

百度词条里的解释似乎是模棱两可,不知所云,什么不迷惑,是不头晕吗?因为它后面的括号里说“身体健康阶段”,不应该是呀,孔子要讲的是人一生立德修身,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成仁成圣呀,怎么跟头脑不迷糊扯一块了?那是思想不迷糊,什么都清清楚楚了吗,百度里没有明说,所有迷信百度解释的人自然是一头雾水,不知它所说的到底是什么不迷惑。

按照我对《论语》多年的诵读和体悟,结合孔子终身学习的主张,我认为,对“四十而不惑”的解释应该是这样的:“惑”字本身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心乱”,古往今来,四十多岁的男子都是社会生活中的中坚力量,在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和个人成熟度方面有明显优势,对人生有迷惑,对挫折有困惑,要面对各种诱惑,

在此情况下,我认为孔子原话的含义应该是,人到了四十岁时,经过前期的学习和思考,要形成自己基本固定的价值观,不应再对很多事情认识不清,也不能在挫折面前一蹶不振,因为经过的事情多了,要有这种耐受度;更重要的是在有了自己知识的长期积累和追求修成君子人格的过程中,面对各种诱惑必须要有充分的定力,否则,很可能断送前程。人到中年,往往都会面对美色、金钱、权力和地位的诱惑,如果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抵御不住上述四种东西的诱惑,就很可能会犯错误,而且往往是大错误。古往今来,此类例证俯拾皆是。所以人到了四十岁时,应该不惑了,概括之,即:不再为生活中的不如意而迷惑埋怨,也不为金钱美色等身外之物所诱惑,心不乱,要有定力,要有自己的主张,形成自己较为成熟和稳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以上理解,妥否,还请朋友们批评指正。

全部评论 (0)
讲师网上海站 sh.jiangshi.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培训业务联系:小文老师 18681582316

Copyright©2008-2025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