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宏,张永宏讲师,张永宏联系方式,张永宏培训师-【讲师网】
企业管理TTT内训,信息化战略
46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张永宏:​深度校企合作对普通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战略性研究
2018-01-30 3367
对象
高职院校中高层管理人员
目的
校企合作与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战略性价值探索
内容

深度校企合作对普通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战略性研究

提纲:

1,现代高职院校的社会功能和职责

2,从2017年的两会到十九大,中央高层对高职院校的政策性指导

3,高职院校在高教体系中的作用和任务

4,教育部专题说明高职院校与校企合作的认知和指导意见

5,校企合作不止是解决社会认知偏见中的高校和企业的关系一直是“背靠背“,而是要切实做到”面对面“,不只是做到面对面,更要做到携手共建(现代高职院校与企事业单位的关系)

6,校企合作在当前的时代背景(社会对现代服务业的急切需要与传统认知与思维方式的矛盾)---中国社会当前主要矛盾的转变,给当今的高校提出的任务和要求

7,深刻认知中国梦,实现中国梦,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宏伟蓝图,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的必由之路

8,深度校企合作功在当下,利泽千秋

9,从校企合作的浅度到深度不只是口头上的表述,更是思维上的认知和行动上的兑现

10,中国教育改革中的高职院校从深度校企合作中开辟新路,把双创建设和国家战略意图切实做到融合发展

材料:

五个对接:

1.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

2.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3.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4.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对接;

5.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十个衔接:

1.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

2.专业结构布局的衔接;

3.课程教材体系的衔接;

4.教育教学过程的衔接;

5.信息技术应用的衔接;

6.招生考试制度的衔接;

7.评价模式改革的衔接;

8.教师培养培训的衔接;

9.行业指导作用的衔接;

10职教职团建设的衔接。

“五个对接

专业与产业对接

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十个衔接”

      今年重点做好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适应区域产业需求,明晰人才培养目标;

     紧贴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专业结构布局;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创新课程体系和教材;

     强化学生素质培养,改进教育教学过程;

     改造提升传统教学,加快信息技术应用;

     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拓宽人才成长途径;

     坚持以能力为核心、推进评价模式改革;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教师培养培训;

     推进产教合作对接,强化行业指导作用;

       发挥职教集团作用,促进校企深度合作等10个方面的衔接工作,今后两年形成职业教育体系的初步架构,力争10年内建成完整的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系统培养”

       推进中高职衔接,探索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的制度和形式,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载体,注重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内涵、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延续与衔接,系统设计、统筹规划课程开发和教学资源建设,明确各自教学重点,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完善教学管理,改革评价办法,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探索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贯通的人才培养通道。

年终大礼!2017教育部长陈宝生“金句”来袭!这些直抵人心的话告诉你,咱老师为什么这么有底气!

     “教师是培养人才的人才,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

       2017年,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讲了很多掷地有声、振奋人心的金句。2017年的最后一天,中教君特意为大家整理出其中一部分,细细品味,更觉铿锵有力。通过这些话,我们看到了中国教育的力量!通过这些话,我们看到了中国教育的底气!这幅多彩的教育画卷里,有你的2017年,有我的2017年,有中国教育的2017年!

我们不仅要把最优秀的人吸引到教师队伍中来,还要尽最大努力保护他们对教育事业的感情,调动他们对教育工作的热情,激发他们对教书育人的激情。我们要给学生减负,也要给老师“减压”。对老师们要多一些倾听、多一些关心、多一些尊重,解决好教师的住房、医疗等问题,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让老师们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2月6日,教育部长陈宝生在2017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所作的工作报告《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 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在教育部网站刊发,这是陈宝生担任教育部长后首次主持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我们国家现在有300万名乡村教师,他们是我国基础教育的脊梁,尤其是我们农村孩子成长的园丁。

      ——3月12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记者会,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应邀就“教育改革发展”这一主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基础教育是中国教育的基础,教师是基础的基础。高等教育是中国教育的战略制高点,教师是制高点的制高点。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教师是根本的根本。

      ——6月15日,全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暨万名教师支教工作会议在新疆乌鲁木齐召开。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出席会议并讲话

要始终有一种追求,有 “跳起摘苹果”的美好愿景;要始终有一分爱心,培育爱、呼唤爱、享受爱、传递爱;要始终有一种认识,正确认识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无怨无悔,无私奉献。

       ——7月7日,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到青海调研教育工作,并出席青海省教育工作座谈会勉励青海教育工作者

在教育改革发展新的历史阶段,实现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核心要义是聚焦优质公平。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改革的距离最短。在老师和学生之间,师德的距离最短。在学校和家庭之间,公平的距离最短。在社会和学校之间,质量的距离最短。

      ——7月11日,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到山西调研教育工作

教师是培养人才的人才,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

      ——7月18日,《人民日报》刊发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的署名文章《大力培养和造就黄大年式优秀教师》。陈宝生提出,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

要继续在提高高校思政工作的质量与水平上做文章。一是不老生常谈;二是不人云亦云;三是不亦步亦趋;四是不自娱自乐。

      ——7月21至22日,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到江西调研教育工作。陈宝生表示,江西在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下一步要继续在提高高校思政工作的质量与水平上做文章

十八大以来的教育改革,覆盖了教育的全过程。每一个学段都有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都有亮点纷呈的改革措施。我们把公平和质量作为教育改革的两大主题。公平,主要是在义务教育阶段作为一个突破口来抓;质量,也是覆盖整个教育领域的。

      ——7月26日晚,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播出第十集——《人民的获得感》。 这一集里,涉及了诸多教育内容。教育部长陈宝生在本集出镜,介绍了十八大以来教育改革发展情况

我心目中的教育格局就是学校、社会、 家庭各尽其责,共同营造尊师重教、学生成才的健康环境。

      ——九月开学前夕,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接受了新华网专访,并寄语校长、老师、学生和家长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9月8日,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在《人民日报》撰文,就“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做了深入阐释

将立德树人放在首位,让小学生开心起来,让初中生“心”乐起来,让高中生“心”活起来,让大学生“心”静下来。 

      ——9月14日至15日,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先后到北京、山东开展2017年秋季开学督导检查,并调研两地教育工作

中国教育进入世界中上行列意味着中国教育个子大了,骨架壮了,颜值高了,排位靠前了。

      ——10月22日上午,十九大新闻中心举办第五场记者招待会。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在记者会上,围绕“满足人民新期待,保障改善民生”主题,介绍教育改革发展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我心目中的2049年的中国教育,将稳稳地立于世界教育的中心,引领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到那个时候,中国的标准将成为世界的标准。

      ——10月22日上午,十九大新闻中心举办第五场记者招待会。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在记者会上,围绕“满足人民新期待,保障改善民生”主题,介绍教育改革发展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实施“教育改革攻坚战”行动,啃下教育改革发展“硬骨头”,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体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牢人才根基。

      ——10月27日,中央国家机关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动员部署会暨“党组(党委)书记谈十九大”座谈会在京召开。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在会上发言时谈到,教育部党组研究决定,十九大闭幕后立即启动实施“写好教育奋进之笔行动”

      教育战线要重点在“七个字”上下功夫、做文章。

      一是“新” ;二是“变” ; 三是“正” ;四是“公” ;五是“好” ;六是“强” ;七是“严”。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历史新征程。教育战线如何在十九大精神引领下,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要求,要重点在“七个字”上下功夫、做文章.

         综合整理自教育部官网、微言教育、人民日报、央视新闻、新华网、中国教育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到2020年基本普及高等教育2017-10-22 15:03:00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10月22日电 (记者 曾鼐)针对记者有关“入园难”“择校热”等提问,中国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22日在北京表示,将提升普惠性幼儿园占比,化解好学校减负、校外增负的问题;到2020年,完全消除“大班额”,基本普及高等教育。

  当天,中共十九大新闻中心举行以“满足人民新期待,保障改善民生”为主题的记者招待会,陈宝生在会上作如上表述。

  陈宝生表示,近五年来,中国教育上了一个大台阶,人们的需求也发生质量型的转型。“过去人们是想上学,现在人们想上好学。”

  对此,他强调,要加快教育现代化,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要向农村倾斜,向薄弱学校倾斜,向贫困地区倾斜,向困难群体倾斜。

  具体而言,陈宝生称“给老百姓送出一串红包”:

  第一个红包,学前教育。

  他说,到2020年,学前教育(即幼儿园)毛入园率要从现在的77.4%达到85%;普惠性幼儿园占比要从现在的约60%多占到80%以上。

  第二个红包,义务教育。

  他表示,义务教育阶段要均衡发展、标准化发展、一体化发展;着力化解“择校热”“大班额”,到2020年,“大班额”必须完全消除;解决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问题,特别是要化解好学校减负、校外增负的问题。

  第三个红包,高中阶段。

  陈宝生介绍,要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到2020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要达90%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要从现在的42.7%达到50%。“这是什么概念呢?达到50%,就是说高等教育基本普及了。”

  第四个红包,送给教师。

  针对师资队伍的建设,他说,正研究出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制定相关政策措施,调动教师从事教育的积极性。(完)

陈宝生对中国高等教育提出“六问”:“双一流”搭建的不是擂台

2017-09-24 16:10: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9月24日消息(记者王晶)“我国高校拥有数世界第二,高校毛入学率已迈入中高收入国家水平,这意味着中国的高等教育距离世界高等教育的中心地带已经不远了。”昨日,“中国创办新型高等教育八十年”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论坛上发言时这样谈到。

  近日,“双一流”建设名单一经公布,便引发各界广泛关注。其中,42所学校进入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行列、95所学校进入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

  “中国创办新型高等教育八十年——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理论与实践”论坛9月23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袁源 摄)

  针对如何办好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及近日刚刚公布的“双一流”名单,陈宝生在论坛现场提出六问,为创办世界一流大学指明方向:“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朝着什么方向前进”;“搭什么台、唱什么戏、创什么业”;“种什么树、成什么林、结什么果”。

  实际上,作为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重大战略,“双一流”刷屏背后是又一波学生、家长、学校等多方的期盼。陈宝生表示,“双一流”搭建的不是擂台,而是戏台,各家高校要一起“表演”。

  论坛现场,由中国人民大学牵头,包括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在内的十余所发端于延安的高校领导,也共同参与探讨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道路与办学经验。

  百年老牌强校集聚、入围“新秀”亮相,“双一流”建设关键在哪?中国教育学会原会长周远清在论坛中发言称,必须整体研究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与少数大学“双一流”建设之间的关系,“通过‘双一流’建设,推动各地区、各层次高等院校建设一流教师队伍、提升科研水平等方面。

  记者还注意到,“双一流”建设高校占我国高校总数的比例只有5%左右。北京理工大学校长胡海岩曾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及,“一流大学应该培养出很多的一流人才,它不用太着急去‘抢’,而是立足于长远,立足于自己怎么能够培养出人才来。”

  陈宝生还强调,“经过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正在走近世界高等教育中心,要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朝着高等教育强国目标迈进。”

“学本教学”走进部长讲话稿2

校长传媒 2017-09-22 23:55

【杨德发专栏】

“学本教学”走进部长讲话稿2

文|杨德发(重庆市重点课题《学本式教师培训资源开发研究》课题组负责人)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于2017年9月8日在《人民日报》刊文《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文中指出:“深化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掀起‘课堂革命’,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原来用得最多的满堂灌式讲授和启发式讲授。杨德发在多篇文章中阐述过满堂灌式讲授是教学效果最差的教学方式,应该淘汰。

       启发式讲授是孔子发明的。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学生还没有思考出来,老师就给予提示、暗示、支架,学生顺着老师的启发很快想出了答案。这种教学方式由于老师启发过早,学生还没有充分思考老师给出了启发,导致学生思维能力得不到应有的训练。所以,启发式讲授法也是有弊病的,应该尽量少用。

       怎样才有让学生的思维层层深入,触发学生的深度学习呢?“学本教学”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老师提出问题,先让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解决(自学、自做),有的学生能完全解决,有的学生能部分解决,还有的学生会得出错误的解答。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互学),交流、讨论、辩论、争论,在小组内达成共识。这个环节学生之间的思想发生碰撞,往往能撞出火花——灵感。当小组内真的达成共识时,他们全组的4名学生学习的水平基本达到一致。这个过程就是头脑风暴的过程,具有创造性,它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最后,老师抽一个小组上台展示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其他小组的学生玲听、质疑、追问。展示小组要解答其他小组提出的质疑、追问。如果展示小组解释不清楚,其他小组懂的学生可以起来补讲。老师在听展示的过程注意有没有关键问题遗漏,若有遗漏则有老师提出追问,由展示小组的学生或其他小组的学生负责解答。对于学生给出的答案,老师不判断正误,而是不断地追问为什么,直到学生能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为止。老师的这种做法是苏格拉底发明的反问式讲授。“学本教学”提倡每节课中均用反问式讲授。

      “学本教学”相对于原来的满堂灌式讲授、启发式讲授,真的可谓掀起了“课堂革命”。它革掉了老师的命,不充许老师满堂讲、满堂碎问碎答。而是问了之后由学生自己去解答、学生合作去解答、学生合作去展示解答的过程、老师用反问式讲授进几步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在“学本教学”的课堂中,学生是一个思想者,是一个合作者,是一个表达者。他的大脑随时处于思考状态,他能说出自己的收获和疑惑,他能分享自己的发现,能亲历学科开创者发现知识的过程,他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他能与同伴充分交流,他不但学好考得好,而且训练了口语表达能力。

       采用“学本教学”之后,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聚辐思维均得到充分地训练,遇到问题能够多角度思考;思考不出来,能主动找同伴商量。也就是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了顺势地发展。

在“学本教学”中,学生要亲自阅读理解,要亲自做出、画出、算出、写出,他在实践中学习理论,他用学得的理论解决实践中的问题,长此以往,学生的实践能力就能得到良好的训练。

所以“学本教学”是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采用“学本教学”就能为我们的学校高质量的培养出杰出人才打好基础。(《也答钱学森之问》)

      为贯彻落实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总结中国创办新型高等教育的历史经验, 9月23日,“中国创办新型高等教育八十年——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理论与实践”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出席论坛并讲话。

       陈宝生指出从1937年创办陕北公学开始,中国人民大学走过的80年艰苦卓绝的探索发展历程,正是我们党创办新型高等教育历史进程的缩影,见证了党的教育理念从阶级教育向革命教育、再向国民教育、最后向现代教育的关键性转变。

       党的十九大即将召开,站在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点上,认真研讨我们党创办新型高等教育走过的路,对于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陈宝生强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办好中国特色高等教育,需要探索回答六个问题。

       一是回答好“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要紧紧结合我们党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始终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办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

      二是回答好“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经过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正在走近世界高等教育中心。要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朝着高等教育强国目标迈进。

      三是回答好“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要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是回答好“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朝着什么方向前进”。要深刻把握中外教育发展历史规律,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走适合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

      五是回答好“搭什么台、唱什么戏、创什么业”。要围绕合理定位、办出特色,加强从顶层设计到微观操作的思考探索,切实增强核心竞争力,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

      六是回答好“种什么树、成什么林、结什么果”。要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营造良好政治和学术生态,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9月8日,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在《人民日报》撰文,就"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做了深入阐释。在讲话的第二部分提出"坚持内涵发展,加快教育由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变。把质量作为教育的生命线,坚持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深化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掀起"课堂革命",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这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党和政府的文献中,在领导人的文章和讲话当中,第一次看到"课堂革命"这样的词语,陈部长为什么发出"课堂革命"这样振聋发聩的改革号角?从课堂的战略地位出发,确定课堂教学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课堂是教育的主战场,课堂一端连接学生,一端连接着民族的未来,教育改革只有进入到课堂的层面,才真正进入了深水区,课堂不变,教育就不变,教育不变,学生就不变,课堂是教育发展的核心地带,只有抓住课堂这个核心地带,教育才能真正发展。因此陈部长发出课堂革命的号角。

     从现实课堂的问题出发,确定课堂教学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课堂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在某种程度上说,课堂模式基本决定人才培养模式,我们现在的课堂,也就是现在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很难培养出学生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由于课堂存在问题的严重性,陈部长才没有用"课堂改革"这样的提法,而用了"课堂革命"的提法,这也表明国家改革课堂的坚定决心。

      "课堂革命"要遵循什么样的基本原则呢?

      陈部长在文章的第三部分提出五个始终坚持,其中的第三个始终坚持提出"始终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受教育者提供个性化、多样化、高质量的教育服务,促进学习者主动学习、释放潜能、全面发展;"这就是我们发起课堂革命的总的原则,也是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以学为本的根本体现,也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景下的课堂革命的根本原则。

      课堂革命如何才能真正发生呢?

      陈宝生部长在文章的第二部分中指出"全面启动自恢复高考以来最系统、最全面的一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推进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克服"一考定终身"弊端。"这就表明,国家正在用人才选拔制度 改革,撬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即通过新考改撬动新课改,也就是要充分发挥高考的两大功能,即科学选拔人才和科学育人的功能。

      课堂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一蹴而就,这是一场心灵的革命,要一切从学生发展出发,培养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这是一场观念的革命,要坚持教为学服务,以学定教、以学评教,以学评教,以学促教;这是一场技术革命,要改变一言堂和满堂灌的课堂模式,要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是一场行动革命,课堂革命必须政府启动,教科研部门推动,学校行动,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作为教育工作者,听到部长发出的改革号角,内心无比喜悦,改革的春天又一次到来,一场新的革命,需要我们真正认识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为改革贡献自己的力量,为中国教育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新年到了,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为大家送来了新年祝福!回眸2017,陈宝生部长对于教育工作的总结和展望妙语连珠,金句频出,严谨而又不失风趣。今天我们就带您看看部长送出的这十张金句贺卡,回顾一下2017年中国教育坚实的步伐。

      教育部陈宝生部长谈职业教育,点名福建“马尾船政学堂”我国高等教育首先从职业教育起。大家如果去福州的马尾船政学堂,150年前建立的,就是标准的职业教育,它的理念和方法,放在现在看都不落后。

      3月12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就“教育改革发展”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在谈及职业教育的时候,陈宝生部长说了这段话。能被陈部长点名马尾船政学堂肯定不一般!

她的魅力在哪呢?第一艘钢甲军舰第一所新式学堂第一支近代海军第一批留欧学生……

      百年来,福建教育弘扬船政文化。特别是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统筹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着力打造福建特色职业教育品牌。

      据统计,2016年,全省职业院校向社会输送技术技能人才22.32万名,占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的36.75。职业院校成为产业大军主要来源。

      继承和发扬船政文化,2017年,我省职业教育重点做什么?

      加强办学能力建设,增强综合办学实力

     1.改善职业院校办学条件。强化统筹规划,加快建设资源共享职业教育园区。落实《福建省中等职业学校分级建设实施意见》,推动各地加大基本建设和设施设备投入力度,开展达标、规范化等级学校认定工作。加快薄弱学校整合、改造,及时撤销已不招生的中职学校,全省中职学校达标率提高到80%以上。

     2.加快品牌职业院校建设。建设省级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建设工程信息管理平台,强化项目实施过程的监督管理。开展省级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建设工程项目年度考核评估。做好国家级、省级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项目验收工作。

     3.大力推进实训基地建设。制定省级示范性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标准,开展第二批培育建设项目遴选。启动实施职业院校专业群实训基地建设工程,推动职业院校围绕专业群整合校内实训资源,对接企业生产实际,建设一批专业群共享的校内实训基地。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加强专业教学指导。组织开发一批中高职衔接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中高职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开发专业课程体系和核心专业课程标准,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

     2.推进五年制高职改革。印发实施《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办法》,规范招生、教学管理。科学合理设置五年制高职专业,主要面向学前教育、护理、健康服务、社区服务、艺术、体育等特殊专业以及我省产业发展急需紧缺人才相关专业。

     3.建立以赛促教改机制。完善省、市、校三级竞赛制度,遴选新一批省级技能竞赛基地,举办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做好设区市、校级技能竞赛,力争每位学生在校期间都有参赛经历。加强竞赛成果的转化应用,推动技能竞赛与教学有机融合,促进职业院校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加强与省内龙头企业战略合作,共建优势特色职业院校大赛品牌。

     4.提升信息化教学水平。推进省级职业教育教学资源服务平台建设,遴选第二批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成立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组委会,组建专家库,举办全省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鼓励各地各职业院校举办设区市级、校级信息化教学竞赛,教师参赛比例提高到10%以上。

     5.形成一批教学改革创新成果。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加强职业教育教科研,鼓励支持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展教学改革的实证研究。总结交流教学改革的典型做法和有效经验,形成一批教学改革创新成果。制定省级职业教育优秀教学成果奖实施办法,开展首届评选工作。

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服务产业转型升级

     1.健全产教融合制度。推动出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制度,促进、规范和保障校企合作。完善行业指导制度,建立教育部门与行业部门的联动机制。健全省级行业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工作机制,在行业人才需求预测、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等方面充分发挥行指委作用。新组建一批省级行业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

     2.推动专业与产业紧密对接。紧跟新产业、新业态,及时调整专业布局结构。完善专业设置“正面清单”“负面清单”制度,引导职业院校增设产业转型升级急需的专业,减少或取消人才饱和、就业率低的专业。遴选第二批职业院校服务产业特色专业群,加快建设适应需求、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专业群。启动实施职业院校产教融合示范专业点建设工程,树立一批密切对接产业的品牌专业。

     3.打造校企协同育人品牌。扩大“二元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范围,遴选第二批改革试点项目,召开改革试点现场会,研究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做好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备案工作,遴选一批现代学徒制典型案例。

     4.推进产教对接平台建设。研究制定省级示范性职教集团建设标准,遴选确定第二批多元投资主体职教集团培育建设项目,重点支持职业院校与龙头企业牵头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职教集团。立项建设第二批高职院校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促进校地、校校、校所、校企等协同开展技术创新。支持行业性高职院校牵头组建行业性职业院校联盟,共建行业相关专业,增强服务行业发展能力。

     建立健全保障机制,促进可持续性发展

     1.强化质量保障。开展第二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加快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推动职业院校构建校内质量保证体系。全面实施中职学校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省教育厅发布全省职业教育年度质量报告,各设区市教育局、各职业院校发布本地区、本校年度质量报告。

     2.强化经费保障。加大财政投入,确保高职院校生均拨款水平达12000元。落实市、县(区)中等职业学校财政生均拨款制度,不断提高财政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水平。督促地方政府确保将教育费附加30%用于职业教育。开展职业教育专项经费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价,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3.强化环境保障。建立职业教育常态化宣传机制,加强与新闻媒体沟通,大力宣传职业教育的政策举措、经验成效、成才典型等。举办2017年职业教育活动周,开展开放校园、开放企业、为民服务等系列宣传展示和交流体验活动,营造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观点 | 高水平专业是学校招生的“定海神针”中国职业教育 2017-08-15 17:56

     近日,各省高职高考招生陆续放榜,几家欢喜几家忧。以安徽为例,从安徽高职投档分数线来看,呈现冰火两重天的局面。一方面,安徽74所独立设置高职院校中,理工类和文史类按照省最低控制线分数录取的学校分别占58%和60%,且相当一部分学校未完成计划数,有的学校只完成计划数不到10%,另一方面,省内部分优质高职院校继续保持招生火爆优势,例如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和安徽工商职业学院等理工科投档线离本科分数线差距不到30分。深入研究不难发现,除院校地域优势外,高职生源竞争实际上是背后的专业博弈,大部分专业与其说考生是被高水平院校吸引,不如说是被学校的高水平专业和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型产业的相关专业吸引。从省招生考试院发布的征集志愿看,各院校征集的专业相同性很高,也说明这些专业水平不高或未来不太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根据教育部2015年印发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安徽遴选了16所优质高职院校和200个骨干专业进行建设,“进口畅、出口旺”是优质校和骨干专业建设的显著特征。研究发现,生源充足的院校,大部分都是这些优质院校,招生旺的专业都是这些高水平的骨干专业。研究表明,社会认可度高的优质校和高水平骨干专业建设都有以下共性。

     一是专业瞄准产业办。各优质校专业建设的主要特征就是专业紧贴产业发展,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瞄准省“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建设、“三重一创”建设、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积极提高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人才培养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匹配度,合理设置学校专业,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等新兴产业相关专业;支持金融服务、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电子商务等重点产业相关专业;汽车农产品生产、能源、原材料和加工制造业等先关专业,以及支撑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相关专业,逐步建立了科学的专业结构。例如安徽工商职业学院近几年逐步开设了现代物流、物联网应用技术、移动互联应用技术、健身指导与管理等符合产业动态的专业。

     二是专业联合企业办。各优质校高水平专业校企合作率近100%,特别是行业企业举办院校,充分利用省供销社、国资委、商务厅、交通厅等部门的行业办学优势,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区域内、省内、国内大型企业共同培养人才、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共建产学研机构,人才质量显著提升,相关专业招生火爆。例如安徽职业技术学院的铁道学院和安徽交通职业学院与合肥地铁公司实施订单班招生合作,生源火爆、优质,部分录取的生源分数线超出本科线。优质校纷纷走出了一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之路。截至目前,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工商职业学院等9所院校入选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工商职业学院等8所院校的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物流管理(快递方向)、酒店管理专业、旅游管理专业入选为全国职业院校示范专业。

     三是专业围绕特色办。优质高职院校紧紧围绕“科学定位、分类指导、多元发展、特色办学”的安徽高等教育发展方针,根据学校办学优势,各安其位,为安徽经济建设发展提供各行各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学校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错位竞争,差异化发展。近年来,为发展社会所谓“热门”专业而牺牲学校优势特色专业的教训不乏少数。笔者曾经参与了安徽省高职院校个性评估,发现一所由传统农业升格的高职院校,抛弃优势农学专业,办起社会所谓“热门”的空中乘务、汽车销售等专业,结果师资、实训、实习等资源得不到保障,教学效果差,毕业生质量不高,竞争力弱,招生仍然困难。此时学校再想转回农学专业,却发现专业人才已经基本流失殆尽,教训惨痛。另一方面,各优质高职院校不忘初心,坚守办学定位,坚持专业特色,走出了一条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之路。烹调工艺与营养专业由冷门到热门就是典型案例。安徽工商职业学院是安徽仅有4所坚持开办此专业的学校,该校连续4年包揽全国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大赛中餐冷拼、中餐热菜和宴席设计的一、二等奖,在全国烹饪专业高职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奖数量和金牌数名列榜首,成为名副其实的品牌专业,特色专业,高职招生中的香饽饽。

     四是专业聚焦质量办。专业质量的重要性无须赘述,教育部长陈宝生在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推进会上用“香、亮、忙、强、活、特”六个关键词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亮不亮,看质量。近年来,安徽各优质高职院校以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安徽项目(任务)、省级振兴计划、质量工程为抓手,加大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优质校、高水平骨干专业、特色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的内涵建设,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师资队伍特别是技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探索学生个性化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大幅提升。近3年,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安徽省高职院校获得奖牌数连续3年居全国前5,金牌数位居全国前8、中部地区第1。

新形势下,高职生源数量将持续减少,生源竞争将愈演愈烈,如何在高职阵营中站住脚?如何建设好优质高等专科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是根本。各高职校要由原来的“等靠要”转向主动对接市场、行业产业需求,在专业动态调整、高水平骨干专业建设、特色专业发展上主动作为、有所作为,要以进一步落实国家和省关于诊改和专业评估的部署为契机,从内部加强专业层面的自我诊改,从外部积极参与第三方的专业评估,切实提高专业质量,增加专业竞争力,提高专业吸引力,使高水平的专业成为学校招生的“定海神针”。

      最近,有一部热播的片子朋友圈里都在谈论它。那就是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7月26日晚,专题片播出第十集——《人民的获得感》。这可是《将改革进行到底》的收尾篇,以人民的获得感贯穿始终。

     这一集里,涉及了诸多教育内容。为您奉上“原汁原味”的电视脚本和剪辑视频,带大家一起了解教育扶贫和教育改革的详细情况。

      剧透剧透,这集教育部长陈宝生也出镜啦。快看看部长说了啥!

      扶贫必扶智

     扶贫必扶智。总书记语重心长地强调,要让贫困地区的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这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瞄准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对义务教育投入最大的工程开始启动。2014年组织编制规划,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15年开展专项督导;2016年实现时间过半,任务完成过半。

     孩子们需要好老师。2015年,中央深改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了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乡村教师队伍支持计划,300万乡村教师因此生活得更体面、更有尊严。

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生态扶贫,一系列改革措施构建起了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跨地区、跨部门、跨单位、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主体的社会扶贫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教育改革两大主题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本集出镜,介绍了十八大以来教育改革发展情况。教育如何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具体有哪些做法?一起来看看。

     【解说词】

教育,百姓高度关切,热点难点频出:学前教育的“入园难、入园贵”,义务教育的“择校热”,中小学课外负担过重、中高考加分项目过多等等。

利益盘根错节,矛盾积蓄已久,改革迫在眉睫。

     【同期】教育部部长 陈宝生

十八大以来的教育改革,覆盖了教育的全过程。每一个学段都有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都有亮点纷呈的改革措施。我们把公平和质量作为教育改革的两大主题。公平,主要是在义务教育阶段作为一个突破口来抓;质量,也是覆盖整个教育领域的。

     【解说词】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改革推公平、以改革提质量成为共识。改革贯穿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个领域,着力建立起现代教育体系。

改革把学前教育纳入公共教育体系。中央财政投入1032亿元,全国“入园难”正在逐步得到缓解。

在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热”的关注度最高。尤其是北京的择校问题,是教育界公认的“硬骨头”。

一场大刀阔斧的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由此展开。

     【同期】北京市教委主任 刘宇辉

推进学区联盟、集团化办学、名校办分校等等,就是通过名校、优质学校来扩大它的影响范围,带动薄弱教育的发展。

     【解说词】

     2014年,优质资源校北师大实验中学组建教育集团,除自身作为核心校外,成员校有二龙路中学等五所不同阶段、不同特质的学校。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物理组合,而要让北师大实验中学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尽快渗入到成员校,提高总体教学质量。

     【同期】北师大实验中学校长 蔡晓东

思想融合、工作融合、情感融合,老师天天需要一块备课,一块研究学生,一块研究我们课堂上出现了什么问题。

     【同期】北师大实验二龙路中学学生家长 桑春茂

我们孩子去年考到了二龙路中学,与实验中学的学生在一起上课,让孩子在各个方面都有提高,让我们家长在择校这方面确实不像原来那么痛苦了。

     【解说词】

     到2016年,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实现了免试就近入学、划片规范入学、阳光监督入学。“择校热”正在逐步得到缓解,全国义务教育招生入学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

     2014年8月,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这是自恢复高考以来,最系统、最全面的一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改革提升了中西部特别是农村地区学生上重点大学的机会。2016年共录取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9.1万人,比      2015年增长21.3%。取消和规范高考加分、自主招生、分类考试、异地高考等一系列热点领域的改革初见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实施学生资助和中职免学费政策,全国92%的中职学生都免除了学费,近40%中职学生、25%高职学生享受到国家助学金。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建立,全国1.25万所职业学校每年为各行各业输送近1000万技术技能人才。

改变“大而不强”,推进内涵发展,《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等等,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系列改革措施相继出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小学到中学、职业学校、大学,全国太多校园里留下过总书记的足迹。教育改革正在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

   “高看”职教的真正内涵

     在职教人看来,教育部长陈宝生对职业教育要“高看一眼、厚爱一分”的表态着实令人兴奋。笔者认为,在当前环境下高看职教,绝不应是舆论媒体鼓噪一呼,至少应该做到“三高”,具体见解如下:

     一、高度重视职教作用。职业教育支撑企业人才供应,推动经济发展。纵观国内外,无论是产品研发,还是生产线的技术更新,还是产品的展示、推广、销售,都离不开技术工人。中国中铁、中石油、华为等本土企业的发展壮大,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中国工人不能永为他人做“嫁衣”,永远充当外企先进生产技术的奴隶,而应该主导和参与中国生产技术变革。随着中国人力“红利”的消失,国内企业用人技术含量的增加,和国外名企用工的转移,普工会逐渐失去用武之地,职教作用不言而喻。

     二、高度重视职教建设。近20年间,随着党和政府对职教的发展、建设高度重视,财政对职教投入的比例越来越大,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与普通教育经费投入相比悬殊还很大。

     据相关数据显示,职业教育的经费与普通教育相比,还存在决算不达预算的情况,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存在落地难的情况,中职更不用说,这直接导致了职业院校基础建设难、人员编制难、教学投入难和学生招生难。

     三、高度重视职业人才。在我国职教历来不受重视,原因是技校地位低,技工福利待遇差,一技之长并不能找到很好的工作。职业人才若没有实实在在的就业优势与便利,在就业难的现状下再受鄙视,发展职业教育就会成为前途渺茫的“空谈”。

     嚷嚷多年的“就业准入”制度至今没有落实到位,数以万计的职校毕业生还是处于年复一年的尴尬地位。只有建立多部门联动的就业准入机制,提高“蓝领”的社会地位,才是“高看”职教的真正内涵。

     一言以蔽之,“对职业教育高看一眼”,不仅要有高屋建瓴、高瞻远瞩的规划,还要有实实在在的推动与落实。

   大学宿管阿姨开设“针线班”

     新闻背景:这几天,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大一女生叶雯遇到了一件烦心事,新买没穿多久的呢子大衣掉了两粒扣子。“想自己动手缝补,又没有针线,关键是也缝不好。”据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对2016级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不会基本针线活的女生约占58%,男生达78%。为此,宿管阿姨李芳彬决定在校内开班收徒,要求前来求助的学生均“拜师学艺”,花半小时至1小时学习基本的针线活,补上这门生活技能课。(3月30日 《武汉晚报》)

     @武冈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黄启龙 小学生不会穿衣服,初中生不会拖地,高中生不会洗衣服,大学生不会煮饭,留学生出国后生活更是不能自理,在我国这样的现象司空见惯。因此,教会孩子一些生活技能很有必要,是生活需要,也是教育需要。尽管现在不用手工缝制衣服,但“针线活”这门生活技能还是要学会,衣服掉个扣子,总不至于送到缝衣店去吧?再说,一些手工制作还是要用到“针线”的。只有从小培养孩子的生活技能,孩子独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强化。

     @浏阳市沿溪镇沿溪完小李阳春 宿管阿姨在校内开班收徒,要求前来求助的学生均“拜师学艺”,体现的是个人的热心肠,同时还有学校对能者为师的包容意识,对学生全面成长的负责态度。只是,高校毕竟是让学生钻研学术的圣殿,过多地为学生基本生存技能培养花费时间,势必削弱自身的教育功能。在我看来,大学校园开设“针线班”,作为个例确实值得点赞,但让类似培训班就此遍地开花则难免偏离了术业有专攻的主方向。

     @武冈市湾头镇泉塘中学林日新 曾几何,针线活是一种必备的生活技能。笔者上世纪80年代找对象时,母亲对介绍人提出的唯一要求是:姑娘要会做一双精致的布鞋。现代社会姑娘会不会“针线活”显然没那么重要了,商场里的鞋子款式各异,琳琅满目,做鞋再也不是检验姑娘能干的唯一标准,但这种勤劳、细心、能干的品质不能丢。大学开设“针线班”,与其说是让学生补上这门生活技能课,不如说是让他们补上心灵手巧的可贵品质。

     @读者马全和 随着科技逐步取代人工操作,人们的幸福指数也随之攀升:自行车、摩托车、汽车代替步行,机器人代替人从事危险的工作,还有缝纫机代替人工缝纫等。如今很多大学生不会基本针线活也是科学时代的正常风景线,眼下是一个科学发展快速期,人民不仅要面对层出不穷的高科技产品的挑战,还要面临国际上日新月异的科学竞争环境,我们就是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科技创新上,也惟恐追赶不及呢,哪还有闲工夫做传统针线活哩?

     自理课就应该这样上

     常言道“技多不压身”,大学生在校期间,多学一点技能,总会对未来有好处,何况像做针线活这种实用的生活技能,既能帮大家养成节俭的好习惯,又能让大家更为“心灵手巧”,何乐而不为?

     但这样一门实用的课程,我们绝大多数的高校都没有开设,学生也极少想着主动补足这堂生活自理课。正因为此,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的宿管阿姨李芳彬决定开设“针线班”,笔者要为她点赞,不仅因为她的“针线班”急学生之所急,想学校之未想,还因为这个针线班的“招生”特别机智。

     作为宿管阿姨,李芳彬在平时的宿舍管理工作中,发现大学生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差,连缝补这样简单的事情都无法胜任。她愿意帮助学生缝补,但更希望孩子们能够自己掌握这门技能。于是她要求,前来求助她缝补的学生均要“拜师学艺”,学习基本的针线活。李芳彬抓住学生上门求助的机会,让他们“拜师学艺”,并且说,半小时到1小时就能掌握。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热情自然高了起来,不仅如此,学完之后可以马上应用于实践,解决自己缝补的难题,也能帮助带动宿舍其他同学,掌握简单的缝补常识。

     与其说是宿管阿姨,李芳彬更像一位母亲,一位老师,让大学生活多了一份暖暖的爱,而这份爱意之中,没有染上一丁点强迫和功利的色彩——只要你有需要、愿意学,她就教。笔

     教育部长陈宝生: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重点在这“7个字”

     把握教育历史定位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 陈宝生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历史新征程。教育战线要深入学习、全面贯彻十九大精神,把握教育历史定位,明确教育根本任务,理解教育本质要求,突出教育中国特色,推动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支撑。教育战线要重点在“七个字”上下功夫、做文章。

     一是“新”

全面学习、深入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教育思想,用新思想武装全体教育工作者,指导今后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对照新思想找到目前工作中存在的差距、问题和薄弱环节,提高契合度,用新奋斗、新措施、新成效书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史。

     二是“变”

     全面梳理教育事业发展新变化,提炼进入新时代的主要标志,特别是对照“全方位、开创性”、“深层次、根本性”的标准,找准突出问题。深入研究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在教育工作中的表现形态,从供给侧、需求侧和思想认识三个层面进行分析,找到解决措施。 准确把握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统筹建设教育强国的方向和任务。认真分析教育本身历史使命发生的新变化,以此确定今后工作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三是“正”

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为人民服务,为中国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在党的旗帜下,按党的主张、意志和使命,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办世界一流的现代教育。

     四是“公”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在新的层次上、更高水平上,把教育公平推上新台阶,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五是“好”

     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内涵发展。尽全战线之力,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培养更多人才,积累更多人力资本,提供更强人力支撑。

     六是“强”

     要按照十九大提出的“两个阶段”奋斗目标,超前规划、超前实现由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重点是根据十九大新部署新要求修改完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做好顶层设计。要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使工作母机强起来。

     七是“严”

     要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把思想建设作为根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切实提高教育战线党建质量和水平,为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提供根本保证。

     新华社记者:

     刚才陈部长提到考试和教师的问题,我想替乡村教师问一个问题。大家都知道,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城乡的二元分割导致乡村教师的队伍难招难留。此前,出台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请问陈部长,这个政策实施的效果怎么样?下一步,我们还会出台哪些举措,来解决这些乡村教师们的后顾之忧?谢谢。

     陈宝生:

     谢谢你提了一个很好的问题,为我们乡村教师代言。

     我们国家现在有300万乡村教师,他们是我国基础教育的脊梁,尤其是我们农村孩子成长的园丁。2015年出台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这个《计划》在我们共和国的历史上是第一个关于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计划,意味着乡村教师队伍的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个《计划》实施以来,教育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乡村教师队伍的建设。由于历史、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我们乡村教师短缺,这个问题非常严重,集中表现就是三件事,教育部在围绕这三个问题出台政策和措施,加强乡村教师队伍的建设。

     一是要“下得去”。乡村教师短缺突出表现是“下不去”。《计划》颁布以后,深入实施“特岗计划”,这是专门针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在全国范围内招收毕业生到乡村去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乡村教师短缺的问题。连片特困贫困地区和265个连片特困贫困地区之外的省贫县都纳入了这个范围。

     二是“留得住”。下去了留不住,干一段时间就走了,“特岗计划”也有这个问题。解决留不住这个问题,主要有三招。第一招中央财政投入了52.53亿元资金,有8.1万学校的近130万乡村教师受益。主要是提高补助,让他们在乡村从事教育劳动得到相应的补偿,大体上人均是300元左右。一些省财政拿出资金投入,标准比较高,最高的在1500元。这是解决经济范围的。第二招是在全国建了有40万套周转房,为这些乡村教师、特岗教师建的周转房,让他们住在条件比较好的地方,能够安心的在那里工作。第三招是提高他们的荣誉。我们向106万30年以上在乡村从教的老师颁发了荣誉证书,这在共和国历史上是第一次。这么大规模地颁发荣誉证,就是想通过这样的精神奖励,营造教师在乡村从教的浓厚氛围,让他们有职业的荣誉感。这叫做解决“留不住”的问题。

     (原标题:教育部长陈宝生:乡村教师短缺 表现为'下不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

    国办发〔2017〕9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输送了大批高素质人才,为加快发展壮大现代产业体系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同时,受体制机制等多种因素影响,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两张皮”问题仍然存在。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化产教融合,全面提升人力资源质量,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综合改革的决策部署,深化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改革,发挥企业重要主体作用,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为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汇聚发展新动能提供有力支撑。

 (二)原则和目标。

       统筹协调,共同推进。将产教融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融入经济转型升级各环节,贯穿人才开发全过程,形成政府企业学校行业社会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服务需求,优化结构。面向产业和区域发展需求,完善教育资源布局,加快人才培养结构调整,创新教育组织形态,促进教育和产业联动发展。

       校企协同,合作育人。充分调动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政策引导,鼓励先行先试,促进供需对接和流程再造,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深化产教融合的主要目标是,逐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程度,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用10年左右时间,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总体形成,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健全完善,人才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重大结构性矛盾基本解决,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贡献显著增强。

     二、构建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发展格局

       (三)同步规划产教融合与经济社会发展。制定实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区域发展、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和重大生产力布局规划,要明确产教融合发展要求,将教育优先、人才先行融入各项政策。结合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新型城镇化、制造强国战略,统筹优化教育和产业结构,同步规划产教融合发展政策措施、支持方式、实现途径和重大项目。

       (四)统筹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布局。按照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规划,优化职业教育布局,引导职业教育资源逐步向产业和人口集聚区集中。面向脱贫攻坚主战场,积极推进贫困地区学生到城市优质职业学校就学。加强东部对口西部、城市支援农村职业教育扶贫。支持中部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职业教育基地。支持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急需的职业教育。加强京津冀、长江经济带城市间协同合作,引导各地结合区域功能、产业特点探索差别化职业教育发展路径。

       (五)促进高等教育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完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进机制,注重发挥对国家和区域创新中心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健全高等学校与行业骨干企业、中小微创业型企业紧密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增强创新中心集聚人才资源、牵引产业升级能力。适应以城市群为主体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合理布局高等教育资源,增强中小城市产业承载和创新能力,构建梯次有序、功能互补、资源共享、合作紧密的产教融合网络。

       (六)推动学科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智能制造、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以及研发设计、数字创意、现代交通运输、高效物流、融资租赁、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等产业急需紧缺学科专业。积极支持家政、健康、养老、文化、旅游等社会领域专业发展,推进标准化、规范化、品牌化建设。加强智慧城市、智能建筑等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相关专业建设。大力支持集成电路、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网络安全、人工智能等事关国家战略、国家安全等学科专业建设。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及新经济发展,促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加快推进新工科建设。

       (七)健全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结构调整机制。加快推进教育“放管服”改革,注重发挥市场机制配置非基本公共教育资源作用,强化就业市场对人才供给的有效调节。进一步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注重发挥行业组织人才需求预测、用人单位职业能力评价作用,把市场供求比例、就业质量作为学校设置调整学科专业、确定培养规模的重要依据。新增研究生招生计划向承担国家重大战略任务、积极推行校企协同育人的高校和学科倾斜。严格实行专业预警和退出机制,引导学校对设置雷同、就业连续不达标专业,及时调减或停止招生。

       三、强化企业重要主体作用

    (八)拓宽企业参与途径。鼓励企业以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依法参与举办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坚持准入条件透明化、审批范围最小化,细化标准、简化流程、优化服务,改进办学准入条件和审批环节。通过购买服务、委托管理等,支持企业参与公办职业学校办学。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探索推进职业学校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允许企业以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依法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

       (九)深化“引企入教”改革。支持引导企业深度参与职业学校、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多种方式参与学校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推行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培养模式。职业学校新设专业原则上应有相关行业企业参与。鼓励企业依托或联合职业学校、高等学校设立产业学院和企业工作室、实验室、创新基地、实践基地。

       (十)开展生产性实习实训。健全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制度。鼓励以引企驻校、引校进企、校企一体等方式,吸引优势企业与学校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支持各地依托学校建设行业或区域性实训基地,带动中小微企业参与校企合作。通过探索购买服务、落实税收政策等方式,鼓励企业直接接收学生实习实训。推进实习实训规范化,保障学生享有获得合理报酬等合法权益。

   (十一)以企业为主体推进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支持企业、学校、科研院所围绕产业关键技术、核心工艺和共性问题开展协同创新,加快基础研究成果向产业技术转化。引导高校将企业生产一线实际需求作为工程技术研究选题的重要来源。完善财政科技计划管理,高校、科研机构牵头申请的应用型、工程技术研究项目原则上应有行业企业参与并制订成果转化方案。完善高校科研后评价体系,将成果转化作为项目和人才评价重要内容。继续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和高校技术创新平台建设,鼓励企业和高校共建产业技术实验室、中试和工程化基地。利用产业投资基金支持高校创新成果和核心技术产业化。

   (十二)强化企业职工在岗教育培训。落实企业职工培训制度,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确保教育培训经费60%以上用于一线职工。创新教育培训方式,鼓励企业向职业学校、高等学校和培训机构购买培训服务。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职工技能竞赛,对参加培训提升技能等级的职工予以奖励或补贴。支持企业一线骨干技术人员技能提升,加强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转岗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将不按规定提取使用教育培训经费并拒不改正的行为记入企业信用记录。

  (十三)发挥骨干企业引领作用。鼓励区域、行业骨干企业联合职业学校、高等学校共同组建产教融合集团(联盟),带动中小企业参与,推进实体化运作。注重发挥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示范带头作用,支持各类企业依法参与校企合作。结合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继续办好做强职业学校。

     四、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

 (十四)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基础教育。将动手实践内容纳入中小学相关课程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加强学校劳动教育,开展生产实践体验,支持学校聘请劳动模范和高技能人才兼职授课。组织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活动。鼓励有条件的普通中学开设职业类选修课程,鼓励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向普通中学开放。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大型企业、产业园区周边试点建设普职融通的综合高中。

 (十五)推进产教协同育人。坚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制度,推进职业学校和企业联盟、与行业联合、同园区联结。大力发展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的技工教育。深化全日制职业学校办学体制改革,在技术性、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推动学校招生与企业招工相衔接,校企育人“双重主体”,学生学徒“双重身份”,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权利义务关系明晰。实践性教学课时不少于总课时的50%。

 健全高等教育学术人才和应用人才分类培养体系,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比重。推动高水平大学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学生提供多样化成长路径。大力支持应用型本科和行业特色类高校建设,紧密围绕产业需求,强化实践教学,完善以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培养体系。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产学结合培养模式改革,增强复合型人才培养能力。

 (十六)加强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建设。支持企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到学校任教,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产业教师(导师)特设岗位计划。探索符合职业教育和应用型高校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允许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依法依规自主聘请兼职教师和确定兼职报酬。推动职业学校、应用型本科高校与大中型企业合作建设“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完善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教师实践假期制度,支持在职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锻炼。

 (十七)完善考试招生配套改革。加快高等职业学校分类招考,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适度提高高等学校招收职业教育毕业生比例,建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系统培养制度。逐步提高高等学校招收有工作实践经历人员的比例。

 (十八)加快学校治理结构改革。建立健全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理事会制度,鼓励引入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推动学校优化内部治理,充分体现一线教学科研机构自主权,积极发展跨学科、跨专业教学和科研组织。

 (十九)创新教育培训服务供给。鼓励教育培训机构、行业企业联合开发优质教育资源,大力支持“互联网+教育培训”发展。支持有条件的社会组织整合校企资源,开发立体化、可选择的产业技术课程和职业培训包。推动探索高校和行业企业课程学分转换互认,允许和鼓励高校向行业企业和社会培训机构购买创新创业、前沿技术课程和教学服务。

 五、促进产教供需双向对接

 (二十)强化行业协调指导。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引导,通过职能转移、授权委托等方式,积极支持行业组织制定深化产教融合工作计划,开展人才需求预测、校企合作对接、教育教学指导、职业技能鉴定等服务。

 (二十一)规范发展市场服务组织。鼓励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学校通过购买服务、合作设立等方式,积极培育市场导向、对接供需、精准服务、规范运作的产教融合服务组织(企业)。支持利用市场合作和产业分工,提供专业化服务,构建校企利益共同体,形成稳定互惠的合作机制,促进校企紧密联结。

 (二十二)打造信息服务平台。鼓励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建设市场化、专业化、开放共享的产教融合信息服务平台。依托平台汇聚区域和行业人才供需、校企合作、项目研发、技术服务等各类供求信息,向各类主体提供精准化产教融合信息发布、检索、推荐和相关增值服务。

 (二十三)健全社会第三方评价。积极支持社会第三方机构开展产教融合效能评价,健全统计评价体系。强化监测评价结果运用,作为绩效考核、投入引导、试点开展、表彰激励的重要依据。

 六、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二十四)实施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十三五”期间,支持一批中高等职业学校加强校企合作,共建共享技术技能实训设施。开展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试点,加强产教融合实训环境、平台和载体建设。支持中西部普通本科高校面向产业需求,重点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建设。支持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加强学科、人才、科研与产业互动,推进合作育人、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

 (二十五)落实财税用地等政策。优化政府投入,完善体现职业学校、应用型高校和行业特色类专业办学特点和成本的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拨款机制。职业学校、高等学校科研人员依法取得的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收入不纳入绩效工资,不纳入单位工资总额基数。各级财政、税务部门要把深化产教融合作为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推进降成本、补短板的重要举措,落实社会力量举办教育有关财税政策,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和企业参与办学。企业投资或与政府合作建设职业学校、高等学校的建设用地,按科教用地管理,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可通过划拨方式供地,鼓励企业自愿以出让、租赁方式取得土地。

 (二十六)强化金融支持。鼓励金融机构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支持产教融合项目。利用中国政企合作投资基金和国际金融组织、外国政府贷款,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产教融合项目建设。遵循相关程序、规则和章程,推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在业务领域内将“一带一路”职业教育项目纳入支持范围。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服务模式,开发适合产教融合项目特点的多元化融资品种,做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配套金融服务。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在资本市场进行股权融资,发行标准化债权产品,加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项目投资。加快发展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鼓励保险公司对现代学徒制、企业新型学徒制保险专门确定费率。

 (二十七)开展产教融合建设试点。根据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支持若干有较强代表性、影响力和改革意愿的城市、行业、企业开展试点。在认真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鼓励第三方开展产教融合型城市和企业建设评价,完善支持激励政策。

 (二十八)加强国际交流合作。鼓励职业学校、高等学校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优质教育资源,开发符合国情、国际开放的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和协同创新模式。探索构建应用技术教育创新国际合作网络,推动一批中外院校和企业结对联合培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鼓励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参与配合“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

 七、组织实施

 (二十九)强化工作协调。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发展改革、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工业和信息化等部门密切配合,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积极参与的工作协调机制,加强协同联动,推进工作落实。各省级人民政府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三十)营造良好环境。做好宣传动员和舆论引导,加快收入分配、企业用人制度以及学校编制、教学科研管理等配套改革,引导形成学校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企业重视“投资于人”的普遍共识,积极营造全社会充分理解、积极支持、主动参与产教融合的良好氛围。

 国务院办公厅

 2017年12月5日

全部评论 (0)
讲师网上海站 sh.jiangshi.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培训业务联系:小文老师 18681582316

Copyright©2008-2025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