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陈益峰
孔子说: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周易》的创作与天地相准拟,所以能普遍包涵天地间的道理。
易学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是中国中医、建筑、风水、天文、道教、儒学等理论的基础源头。要注意千万不能将易学与风水等量直观,这是两个不同的学科。易学和风水的关系只相当于数学和机械学的关系,一个是基础,一个是应用。易学的历史源头如下:
伏羲于6500年前画八卦,并把八卦重叠为64卦,当时没有文字,只有卦画,史称先天卦。
神农时期出现《连山易》64卦,以艮为首,当时只有卦画,没有卦辞。
黄帝时期出现《归藏易》64卦,以坤为首,当时只有卦画,没有卦辞。
夏朝推行《连山易》,此时有了卦辞,多以神话语言,与《山海经》类似。六十甲子择日吉凶成为《连山易》外别传。连山八万言。
商朝推行《归藏易》,此时有了卦辞,多以神话语言,与《山海经》类似。《归藏》四千三百言。
商末周初文王与周公推行《周易》,《周易》以《连山》《归藏》64卦为基础,文王作卦辞,周公作爻辞,共计七千字。
东周春秋时期孔子注解《周易》为《易传》一万八千字,易传共有十篇,称作“十翼”。有“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十篇。周易加易传称为《易经》,共有二万五千字。
自此以后以至于民国,注解易经的大家名见于经传者共有约8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