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母亲带着读初一的儿子来我办公室。看母亲,很健谈,也很有气质。看孩子规规矩矩,斯斯文文,但稍显老成,不紧不慢,似乎缺少一点少年的朝气。经过简短交流了解到,这位母亲以及孩子父亲都是单位的领导,文化水平都很高,对孩子的教育可谓用心良苦。然而,母亲告诉我,孩子成绩在班级中下水平,数学竟然不及格,更想不到的是,孩子怎么一点都不阳光。这么一说,我肯定了自己的判断,孩子确实不活泼,更不要说开朗了。父母以为孩子性格内向,在家比较沉闷,所以寒暑假或其他时间总会带孩子到外地旅游。可是在旅游过程中,还是看不到孩子喜悦、快乐、活泼的样子,仍然是一副沉甸甸的心情。母亲有点纳闷!最后,我问孩子说:按常理,到外面旅游,美丽的风景,应该让我们感到欣喜,感到快乐,可你怎么一点活泼高兴都没有呢?孩子的回答让我顿悟:我怕有什么做得不对,又要给妈妈“教育”了。真是一语点醒梦中人啊!
为什么在这么有文化素养,经济条件也很优越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却不能充满阳光和朝气呢?
一、父母要求比较多
知识水平高,事业有所成就的家长,阅历、经验都比较丰富,加上在单位或自己公司是领导,总是以指挥命令的口吻说话,总是要求别人按照自己的意思办,回到家里没有转换角色,就会对孩子提出学习和成长的要求。另一方面,凭借着自己的经验,来衡量孩子的一切,总想着孩子可以不要犯错,避免学习和成长中走弯路,直线到达终点。而客观的情况是,孩子的成长是需要自己探索的,而不是父母给一个固定的行为模式,孩子就能做到不犯错误。美国心理学家奥兹拉这样说,要在重复失败错误的过程中掌握整体结构。也就是说,经历多次失败的孩子最终更容易成为少失败的优秀的孩子。父母害怕失败,或者父母以为孩子不用经历失败,就直接成功,这种想法变成对孩子的要求,孩子的所作所为就会按部就班,毫无生气。结果呢,孩子一旦出现失败,就会害怕得再也不敢做什么了。
二、父母包办比较多
父母能力强,事事总希望孩子做到完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从不会到会,必然经历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甚至很缓慢。当父母没有耐心地看到孩子一次又一次达不到自己想象的目标时,最常用的方式就是父母直接包办或替代。简单举个例子,当父母和孩子一起外出,在许多公共场合都会遇到熟人朋友,甚至陌生人向孩子问话,因为孩子回答有点迟,或者担心孩子回答不理想,父母此时按耐不住,就不恰当地直接帮助孩子回答问题了。在家也一样,本来是孩子自己的生活起居,孩子是完全可以自己独立安排的,起床、睡觉、整理房间,然而父母却一律包办,以为这样便是爱孩子,以为这样就可以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来学习,结果是孩子变得慵慵懒懒,缺乏主动和上进。
三、父母鼓励比较少
因为对孩子的要求比较多,期望比较高,巴不得孩子马上变成自己想象中的那么优秀完美,这样就会有一种心理,孩子始终都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标准。这样问题就产生了,孩子每次小小的进步,在父母的眼里是那么微不足道,不值一提,更不要说得到表扬鼓励了。殊不知,参天大树也是历经岁月一天天慢慢长成的。孩子经过努力,取得进步,哪怕一点点,他也满心希望得到嘉奖,但在父母眼里永远不够,始终没有达到表扬的份。这种情况使得孩子得不到肯定,内心得不到满足,以为自己能力差,怀疑自己。或者感到失望,努力付出丝毫没有回报,就会失去动力,消极面对。加上有时父母还要指责,那倒不如放弃努力,以保无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