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昌鸿,吴昌鸿讲师,吴昌鸿联系方式,吴昌鸿培训师-【讲师网】
知名大客户营销专家
49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吴昌鸿:吴仁宝——极富传奇的一生
2016-01-20 45421

     在吴仁宝生命的最后几天,记者进驻华西村,深入采访了吴仁宝的众多老同事、老朋友以及华西村的村民,试图通过他们的讲述,还原出一个传奇般的吴仁宝,勾勒其多姿多彩充满魅力的一生。



  他,熟知二十四节气,干起农活得心应手;他,准确把握经济走向,经营企业自成一套;他,不图一己私利,带领村民共同致富;他,无惧各路质疑,最终走出华西村自己的道路……吴仁宝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

  ·【农民吴仁宝】 ·

  吴仁宝有着一系列的头衔,但在任何头衔前面都有着“农民”二字,吴仁宝也时常用浓厚的方言表示自己首先是个农民。

  在华西村建村之初,吴仁宝就围绕制订的《十五年发展规划》,带领华西干群起早摸黑,肩扛手推,重造山河,只花了7年时间,就提前完成了目标,建成了一个全国农业样板村,迈出了共同致富的第一步。

  “他干农活厉害的,没有一样活计是落在别人后面的。”何凤寿,今年75岁,比吴仁宝小11岁,当年曾跟吴仁宝一起下地干活。他仍清楚地记得吴仁宝插秧、割稻、挑泥……农活样样都行,“60年代的时候,有一次村里搞插秧比赛,老书记就拿了第一名。”

  何凤寿说,老书记什么都要争先,他带领的华西大队,是江阴的“样板大队”。但先进是用苦干实干换来的,华西曾经被称为“做煞大队”,“白天干了不算,晚上还要干,晚上干了不算,第二天天不亮就要下地。”邻村的姑娘说宁可扔到河里,也不嫁到华西。

  华西九村村主任吴金福目前正在负责华西村的一个万亩示范方项目,整天忙碌在田间地头。“老书记在农业方面真的非常精通。”吴金福说,老书记经常会走到田间地头,了解农作物第一手的情况,发现什么问题就会第一时间跟他沟通让他改进,“老书记熟知二十四节气,什么时候该播种、什么时候该施肥,他都会给我打个电话叮嘱着。”

  吴金福说,去年秋收后,老书记让他们种上了红花草,马上五月份即将开花,到时候田野里一片红,又可以成为华西村一个新景点,“兴化那边有油菜花看,华西村有红花草欣赏。”红花草本身又是一种肥料,之后还可以增加土地肥力,提高下一季的小麦产量。“一举两得,这样的好点子老书记可以想出很多来。”

  ·【企业家吴仁宝】 ·

  华西没有一家工厂的时候就是“典型”,但华西真正的崛起靠的是工业,而华西工业的起步,离不开吴仁宝这个企业家。

  华西村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是“农业学大寨”的全国典型,吴仁宝作为村党委书记,既是一个农村基层政权的领导者,同时又是经营一家乡镇企业的企业家。

  华西村村委副书记、华西钢铁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永昌就对吴仁宝的经营能力相当佩服,“可以说没有遇到老书记就没有我的今天”。

  杨永昌是华西村邻村朱蒋巷村(现已并入华西村为华西五村)人,1997年选择到华西村投资50万元建立了一个金属软管厂,成为了一位华西村的投资客。

  “老书记总说,到了华西村就是华西人,我都要关心。”杨永昌说,厂子刚办起来的时候老书记就非常关心,经常到厂里视察,向他了解发展情况,给他提些发展建议。

  杨永昌清楚地记得,1999年的时候,金属软管厂各方面发展都很稳定,老书记主动找到他,希望他“胆子大一些”、“发展步子跨出去”,但他当时心里没底,结果老书记笑着问他是不是没钱,随即当场拍板说村里可以借给他1000万。“有老书记这么大力的支持,我浑身一下子充满了干劲。”很快,杨永昌又开办了一家塑料管厂,并且很快发展了起来,目前这两家企业发展势头良好,每年可以创造100多万元利润,“如果没有老书记适时地推我一把就不会有这第二家厂。”

  何芦苇是经济学的研究生,目前已经在华西村工作2年多。到华西村工作后,他发现以前课堂上学的很多高深的经济学理论,吴仁宝不但懂,而且经常能用农民的语言,用大白话讲得深入浅出,而且灵活运用到华西村的经济发展中。

  吴仁宝对整个经济大环境和经济走势把握的准确也让杨永昌钦佩不已。“老书记每天坚持阅读报纸、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晚上收看新闻联播,及时了解中央政策和经济情况,心里清楚得很。”杨永昌记得,2007年底,吴仁宝敏锐地发现这一年物价涨得很多,国内出现通货膨胀的趋势,而且经济发展过热,可能一些经济泡沫即将破裂,2008年初,吴仁宝召集村里领导班子和各个企业负责人集体前往北京开会,一起分析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提出了自己的下一步设想,要求生产性企业立即开始削减库存产品同时停止购进原料,要先有订单然后再进行生产。果然,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沉重地打击了许多企业,但是华西村的企业却安然无恙,“没有老书记敏锐的洞察力和对经济形势的把握,那一年村子里不少企业就要遭殃了,这件事让村里的企业负责人对老书记更加佩服。”

  ·【共富带头人吴仁宝】 ·

  “在遇到老书记前,我想的就是把自己的厂子搞好,赚点钱让家人生活好就行了,现在再回想,发现真是太肤浅了。”杨永昌说,刚和老书记接触没多久,就被他的富民理念征服,认识到人生的价值并不仅仅是在物质享受,精神层面同样需要被丰富,“自己富不算富,大家一起富才是真的富。”2002年,杨永昌主动找到老书记,把自己的两个厂交给了村集体。

  如今的华西村是发展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的典型。吴仁宝说,共同富先要集体富,共同富必致家家富。但吴仁宝也没有单纯强调发展集体经济,而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发展华西集体经济的新路。

  农村承包责任制,中央的精神是“宜分则分,宜统则统”。全国各地基本都是用“分”,而华西则坚定地走“统”的路。“如果当时他搞转制,那华西村的企业大多数都可以合法地转到他和他的子女的名下,成为他们的私有企业。”何凤寿说,那样的话,他们家族就会出很多的亿万富翁,但是吴仁宝始终坚持集体所有,共同富裕。

  对于乡镇企业转制,吴仁宝曾说,华西村没搞“一刀切”,他认为,如果华西村都转了制,很可能会出现亿万富翁、千万富翁,但也可能出现弱势农民和“两手空空”。华西村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这也是中央精神。

  从老华西到大华西,到东北华西、塞上华西,吴仁宝在一个小村子获得成功后,就一直想把华西的经验复制传播到更广泛的地方去。全国那么多基层干部到华西学习,华西的经验也传播到四面八方,到处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吴金福说,他原先所在的彭蒿村是镇里相对比较落后的村子,2004年并入华西村前,村里甚至还没有通上自来水,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5000元,当时在征求意见是否并入华西村时,得到了全体村民的一致同意。

  并入华西村后,吴仁宝非常关心九村的发展,首先向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女性50岁)发放180元/月的补贴,同时还根据每户村民的田地数量每年发放1500元/亩的补贴,同时安排没有工作的村民进入华西村的企业工作,几大措施最快速度改善了村民的生活。

  与此同时,投资500余万元加强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铺上了水泥路、接通了自来水。在改善物质生活的同时,老书记还十分重视教育,设立华仁助学基金,专门资助村里困难家庭的孩子读书,“村民们都说,并入华西村就是坐上了共同富裕的快车”。

  ·【政治家吴仁宝】 ·

  1978年,新华社与人民日报联合采访报道华西村,三篇系列稿件,两篇见报后反响热烈,但也有人反对激烈,最后一篇竟然因为遭到质疑,而没能见报。曾经100多次采访华西村和吴仁宝的新华社老记者袁养和说,半个世纪以来,华西村和吴仁宝是一面不倒的旗帜,但围绕着吴仁宝和华西村的争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而这些争论又时常和不同的政治力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华西的发展过程中,少数人对华西的道路有不同意见,在改革开放前说华西是资本主义尾巴,是假典型,在改革开放后,也有人说华西守旧,是“古董”。

  在与“左”、“右”的斗争中,吴仁宝充分展示了农民政治家的智慧和艺术,让华西在各种政治势力的夹缝中持续健康生长。吴仁宝自己说,“要说我有什么特别之处,也就在于我实事求是,与上级和群众"两头"保持了一致。”这其中是吴仁宝卓越的政治智慧。

  而袁养和认为,吴仁宝“长盛不衰”确实是罕见的奇迹。吴仁宝成为“不倒翁”,他借用物理学的理论,认为不倒的原因首先是因为“重心在下”。与群众血肉相连的吴仁宝,几十年来从未离开过哺育他成长的华西的父老乡亲,他的根深深地扎在人民群众的沃土中,他的“重心”始终在下面;犹之希腊神话中的安泰,双脚不离地面,就能从大地之神的母亲那儿汲取无穷无尽的力量。“有难官当,有福民享”,是吴仁宝最坚定的行动准则。同时,“运动中的物体倘能保持一定的速度不断前进,是不会跌倒的。”袁养和说,与时俱进的吴仁宝,几十年来从未停下过前进的脚步,所以他自然不会被时代抛弃。

  ·【思想者吴仁宝】 ·

  “从我1997年遇到吴书记到我2002年正式入户华西村,这是对我人生影响最大的5年。”杨永昌说,老书记的人格魅力极大,他的热情、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吸引着周围的人,跟他接触过的人立刻就会被他的思想折服。

  杨永昌说,老书记非常重视思想建设,经常与大家谈心,老书记的“三不准则”、“有福民先享,有难官先当”等都给他很大影响,“只有思想建设同步跟上了,才能富得长寿、富得健康,这也是华西村为什么能长久快速发展的秘诀之一。”

  吴仁宝的思想不但能感染村里人,村外人也一样。华西旅行社导游何苇说,原先每天上午10点左右,老书记都会亲自在民族宫进行报告会,到华西村旅游的人无一例外都要去现场听一次,有的游客怕没有好位置提前半个小时去等,她印象里还有位游客之前已经来过4次华西村,但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听上报告会,最后又特意来了一次,什么都不干就是专程来听老书记作报告。

  吴仁宝特别健谈,而且语言幽默风趣,听众里掌声笑声不断,一场十多分钟的报告会经常因为大家的掌声太热烈、持续时间长,老书记又兴致盎然地讲下去,最后讲到了一个多小时。

  何苇说,听完讲座,游客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果然名不虚传”,大家都会被老书记的思想感染。

  ·【普通人吴仁宝】 ·

  “家有黄金数吨,一天也只能吃三顿,豪华房子独占鳌头,一人也只占一个床位。”这是吴仁宝广为流传的一句名言,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值得玩味。吴仁宝已经获得非凡成就,但同时也是一个普通人。

  华西村纪委副书记朱蕴海是吴仁宝的“兼职翻译”,在吴仁宝生命的最后两个月接替他在民族宫做演讲。接受采访的近一个小时里,她不停地擦着眼泪,数度哽咽不能言语。她说,很多人觉得吴仁宝是个伟人、英雄,但在他们这些经常有机会近距离接触老书记的人看来,这个伟人其实也是一个普通人,他是朴实、善良、温暖的一个人。

  朱蕴海到华西工作后,第一个岗位是下属公司的普通销售内勤。她记得刚刚工作不久,有一次他们与日本泷定公司谈合作,因为是第一次合作,对方特别谨慎,一时谈判僵持不下。晚上客人被安排在金塔吃饭,朱蕴海在走廊上偶遇吴仁宝,吴仁宝主动提议出面跟客人打个招呼。泷定公司的客商看到华西村的当家人亲自出来见他们,信任感大增,很快完成了谈判。“我一个刚刚参加工作的普通员工,他都主动来帮我,觉得特别感动。”

  还有一次电视直播的活动中,有吴仁宝上台讲话的镜头,朱蕴海在电视机前观看。活动一结束,他立即打电话给朱蕴海:“我讲得如何?”朱蕴海说,那时候觉得老书记如同一个开心的孩子,是个真实的普通人、老党员、老农民,不是高高在上,而是触手可及。

  何苇对吴仁宝也有同样的印象,她说,从事导游工作其中经常要带游客去听老书记做讲座,与老书记也经常见面,但他并不知道老书记对自己有印象,直到有一次老书记看到她冲她喊了一声“小贵州”,让她过去聊聊天。“当时整个人都呆住了,心里就想老书记这种大领导居然能认出自己。”何苇说,老书记把他叫过去,详细询问了工作生活问题,让她有什么困难就讲,“老书记就是这样,对村里的人个个都很关心。”

  何苇记得,2006年年底,一次她在电梯里遇到老书记,闲谈中老书记又关心起她的情况,得知她年终奖拿了2万元时,老书记惊讶地说了句“怎么这么少?”何苇一时不知怎么回答,这件事过去后她也没有放在心上。然而,2007年底时,何苇发现自己竟然拿了10万元的年终奖,询问得知年底时老书记特意向单位领导要了奖金表,把她的年终奖改了。

  “一个村书记,工作那么忙,我一个小小的导游,只是一次闲聊,还是一年前的事情,老书记居然能记得。”这件事深深感动了何苇,“当时我就觉得,老书记这么关心我,以后工作中不管遇到多大的挫折、多么困难的情况,自己一定也要挺过去,不然怎么对得起老书记?”说到这儿,何苇的泪水止不住地流了下来。

全部评论 (0)
讲师网上海站 sh.jiangshi.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培训业务联系:小文老师 18681582316

Copyright©2008-2025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