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朋友带儿子去香港旅游,参观完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后,就近坐星星小轮去尖沙咀。在船上,朋友嘱咐儿子:“你可要记好刚才参观的内容,回去还要写作文呢。”他儿子应道:“没问题。”我不放心:“那我考考你:会展中心属于香港的哪个区?”他儿子张口就答:“湾仔区。”朋友夸奖他:“儿子真棒!”他儿子不屑道:“这有什么难的?刚才咱们上船的码头叫湾仔码头,和我常吃的水饺同名。”
让我想起中学时代的一位地理老师和她那一堂堂生动诱人的课。老师姓董,是师范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小小的个头,大大的嗓门,将原本很是枯燥的知识,讲得声情并茂、出神入化。最有特色的是她的“美食记忆法”,调动起同学们学习知识的兴趣,让大家轻而易举地记住和了解了全国各地丰富的人文物产常识。
比如,这一堂课讲到山东地区——“烟台的苹果、莱阳的梨、威海的对虾、肥城的桃、德州的扒鸡、章丘的葱、临沂的煎饼、黄河口的蟹”。诸多的瓜果梨桃、虾蟹饼鸡,真的让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念念不忘。
再比如,下一堂课,跟着她的教鞭,沿着京广线,一同前行,来到广东地区。“汕头的荔枝、惠州的橘、东莞的香蕉、梅州的柚、广州的早茶、珠海的藕、湛江的海蟹、潮州的菜”,丰富的特产、美食美味,让我们这些“馋虫”在欢腾中,记忆清晰。
最经典的是,那年月,从北京到上海还没有高铁。在教同学们画“京沪线”的时候,列车运行沿线共有17个站点,很多同学画着画着,不是丢了沧州,就是少了枣庄,弯弯曲曲地总是画不全,很是纠结。这时董老师就会再次使出她的“撒手锏”,教你一次搞定!她在黑板上边示范边讲述:“你们看,从北京出发,一经廊坊买小枣,二经天津品麻花,三经沧州吃驴肉……八经枣庄喝羊汤……十五途经无锡一定要吃酱排骨……”讲着讲着,就到了第17个站点,那就是终点站上海啦。一条完整、诱人、令人向往的京沪线,深深地记在同学们的脑海里,想忘都难。
还有一次,在讲到四川时,她绘声绘色地讲述了著名学者苏东坡“蜀人贵芹芽脍,杂鸠肉为之”的民间故事。讲到镇江时,“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首逍遥自在的七言绝句,那味美却有毒的河豚,让我们记住了江南地区的风土人文。还有古代画家郑板桥的“夜半酣酒江月下,美人纤手炙鱼头。扬州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三月初”,仿佛将扬州的风土美景拉入了大家的眼帘。让所有的学生大开眼界,受益匪浅。
后来,每周3堂的副科,就成了全班同学翘首以盼的最爱。无论是课间休息,还是宿舍夜谈,课上的林林总总,都是大家津津乐道的谈资。许多年过去了,如今,每逢校庆和同学聚会,“舌尖上的地理课”总是一道永不乏味的话题,而精神矍铄的董老师依然是同学们心中的偶像,崇拜至今,永不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