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消息。
一个是好消息,一个是坏消息。
但是,好消息不算好,坏消息不够坏,所以,好消息和坏消息的影响基本上可以互相抵消,在投资上就是所谓的对冲。
是不是管理层刻意安排的,不知道。
好消息是定向降准的底牌终于翻开了,定向范围内的
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下调0.5%,而上次已经调整的农商行和农信社则不在其中,之所以说不算好,是因为限制性条件太多,尽管央行说覆盖了80%的城商行,但是符合条件的规模较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或许一家都不在其中,条件其实是相当苛刻的,要求“涉农”或小微的贷款在今年的新增比例占到50%以上,同时去年在总量中不少于30%,结果定向降准释放的资金也就600亿人民币左右,而在以往如果全面降准,释放的流动性在3000亿-4000亿之间。因此,从量上讲,定向降准是有限的,对流动性改善是有限的,对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是有限的,对于改变大家对宏观
经济的预期是有限的,对于调整
经济下行趋势的作用是有限的,熟悉中国企业贷款结构的应该知道,最活跃的组织其实就是股份制商业银行,他们对应的
经济实体也最具活力和成长性,从正面理解,央行的有限决策为下一步定向宽松留下操作空间,但是挤牙膏效应能否生效令人生疑,有人评价这是“央行一个人的战斗”,从客观谨慎的角度讲,水皮对于央行的坚持和独立表示欣赏,不同部门之间持不同立场和看法是正常的,政策的博弈也是正常的,正确与否需要时间验证,不在于一时一刻,如果这种博弈能够公开则更好,一来更充分二来民主,试错成本更少,失误概率更小。
坏消息是IPO终于开闸了,10家拟上市公司已经从证监会拿到了批文,在目前的情况上启动融资,确切地讲在
市场低迷的底部启动融资,这种情况可能只会发生在中国大陆,美国不会,中国香港地区也不会,上市公司会掂量其融资成本,只有抱着不发白不发,发了不白发,白发谁不发的心态圈钱的主,才会在这种点位肆无忌惮地发行,因此,不管从哪个角度讲,此时IPO都是坏消息。
但是,中国的
市场就是这样,两年IPO停发,上证指数也一样趴在地上三年不动,不发也不涨,发了也未必跌,这就叫“辩证法”,不服不行,而和预披露已经460多家、排队公司多达666家相比,年内限定发行100家就算不幸之中的万幸,所谓万幸一是指融资规模有限,正常的话,超募会有控制,老股转让也会从紧,个股融资会根据企业实际需求约束,资金需求抽血效应可控;二是指证监会开始引入预期管理的概念,消除信息不对称有助于
市场自身的平衡和管理,或许会减少
市场波动和动荡,这是苦中作乐,也是自我心灵按摩,否则,有种你就拍拍屁股走人。
融资是中国股市绕不过去的一道坎,这是社会主义的
市场经济这种特殊体制决定的,问题在于过去十年的“大跃进”伤了元气,恢复会有一个过程。
2007年10月16日上证指数6124点时,沪深共有1471家股票,总市值35.58万亿。2014年6月6日的数据,沪深两市的公司变成了2536家,较当年多出了1065家,但是总市值却只有23.91万亿,这增加出来的1000多家公司主要就是深交所的中小板和创业板。这就是股市为融资服务的代价,为1000多家小企业上市创造了条件,融资数量上万亿,但是总市值损失了12万亿不止。
市值是谁的?是包括大股东在内所有股东的,如果融资总是以牺牲股东利益为交换代价,是不是有点本末倒置呢?时间长了,又如何玩得下去?
但愿,一切有个好的开始。
就像北京的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