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的新闻发布会,除了总理的压轴戏之外,最吸引人的无非是那些强势部门的部长的发布会,发改委主任或者是财政部长,或者是外交部长或者是国防部长,当然也包括央行行长。坦率地讲,周小川的表现不温不火、中规中矩,但是有关股市的评论却让人刮目相看,成为最近几天难得的亮点。
周小川在回答提问的时候反话正说,资金进入股市就不是支持实体经济,这个观点我也不赞成。股市那么多实体企业融资,当然确实有一些金融交易可能脱离实体,但不能一概而论,好像去了股市的资金就不是支持实体经济。也许有人不以为然,因为周小川讲的不过是常识,而且是非常简单的常识,类似真理公式的常识,不用解释的常识;但是如果考虑到周小川央行行长的身份,考虑到周小川以前中国证监会主席的身份,考虑到中国金融管理企业指导的背景,周小川能有此番表达是不容易的,政治上是坦诚的,理论上是鲜明的,值得我们为此点赞。
经济就是经济,但是不知道是谁提出了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概念,不但作了分割而且实际上作了对立的比较。什么是实体经济?和第一实业的农耕比较,可能第三产业的商业就是虚拟的;和第三产业的商业比较,更高形态的资本市场就是虚拟的;究竟是生产物质的产业是实体,还是从事交易的行业是虚拟,并没有明确的答案。在实际生活中,物质生产和交易定价都是商业活动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一个上市公司不管从事机械制造还是影视制作,无论商品还是股价都是一个完整的价格体系,不能说商品标价是真实的,股价就是虚拟的,资本市场不创造财富却是财富的分配场所,而财富的分配合理反过来一定会引导财富创造的方向方式和产出、结构和功能,犹如货币的两面。上市公司业绩好,股价就上涨,股价上涨,公司的市值就高,市值越高并购其他公司的能力就越强,再融资的能力也就越强;反过来,如果股市长期低迷,那么市值就低估,公司业绩再好也没有用,不但没有可能再融资并购别人反而有可能成为被并购的对象,更何况低迷到一定程度,新股也发行不出去,融资功能也会丧失,直接融资成为一句空话,加剧企业融资难的局面。这些不是理论上的推演,而是过去5年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相互影响恶性循环的写照,要走出这个怪圈,必须打破把经济分为实体和虚拟两个矛盾对立的思维,把振兴股市和恢复增长结合起来考虑,发挥正能量;否则,股市低迷,上下垂头丧气,股市繁荣,上下担惊受怕,首鼠两端,左右为难,跌,不是,涨也不是,即便涨,涨多了不行,涨快了也不行,涨还要慢慢涨,不露声色地涨,悄悄地涨,矜持地涨,累不累啊?!
中国经济脱胎于计划经济,融资方式过去、现在、将来一定时期内依然是间接融资为主,这是中国特色,也是中国问题,更是中国的隐忧。间接融资就是银行贷款,直接融资就是IPO股权融资,前者要还本付息,后者是利益共享,风险共担,70%的融资集中在银行系统,意味中国经济的系统性风险都在银行端,增长乏力、转型失败都可能形成不良资产,尤其是最近十年形成的地方债务,最终都可能由银行买单,这也是一定程度上中国银行股市值被严重低估的重要原因;而中国股市的指数主要构成又是金融,其实就是银行+石油,银行股的低估直接导致主板的指数熊市,清楚这些联系,大家就明白,财政部公布的首批一万亿地方债务置换计划为什么会对银行股构成重大利好,因为切实减轻了中国银行业的风险,美国的QE是美联储出的面,中国的QE是财政部操的盘,版本不同,效果是一样的。事实上,没有了未来不良资产忧虑压盘的银行股业绩增长是十分亮丽的,平均20%-30%的增长超过中小板和创业板,成长性发掘空间充满想象力,考虑到未来混业经营的全牌照,银行股东山再起是必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