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炳香,刘炳香讲师,刘炳香联系方式,刘炳香培训师-【讲师网】
中央党校教授、博导、知名专家
52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刘炳香:中国执政能力建设的新探索
2016-01-20 41260
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迫切性 及中共十六大以来为此作出的新探索 刘炳香(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 内容摘要: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执政,这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但历史是可以重新选择的,人民是有权重新选择的。要在历史和人民的重新选择中保持执政地位,继续执政,中国共产党不能仅靠历史的辉煌,执政能力成为一个关键因素。 进入21世纪,中国共产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从国际形势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积极应对复杂国际局势、正确处理国际事务的要求。从国内情况看,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结构变动剧烈、分层加快、矛盾凸显、利益分化、整合频繁的相对不稳定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着不少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从中国共产党的自身状况看,目前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任务,党员队伍、干部队伍状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共产党的建设面临五大艰巨任务;从民主政治发展的趋势来看,民众向公共权力表达和争取自己利益的工具多元化、途径多样化,对政党的依赖程度减弱,这要求中国共产党不仅要加强对国家权力机构的领导,而且要提高影响社会的能力。 中国共产党一向重视执政能力建设,十六大以来做出了许多新的探索,主要体现在执政理念上的新变化、执政资源上的新认识、执政能力内容上的新拓展、执政能力建设途径上的新探索等方面。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执政能力  建设 迫切性 新探索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执政,这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但历史是可以重新选择的,人民是有权重新选择的。要在历史和人民的重新选择中保持执政地位、继续执政,中国共产党不能仅靠历史的辉煌,执政能力成为一个关键因素。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是随着党的执政条件的变化和历史任务的变化而不断适应新要求的过程,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过程。进入21世纪,中国和世界的发展都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特点、新趋势,国际国内形势和党的历史任务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 从国际形势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积极应对复杂国际局势、正确处理国际事务的要求。 第一,从总的趋势看,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现在的和平与发展是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和平与发展,这使党面临强大的制度竞争压力和改革压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各个国家、各个地区的独立发展的历史就结束了,全人类作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共同发展。各个国家、各种制度、各种文明,无不处于紧密地相互作用之中,任何国家的制度进化和文明发展不再是自主的过程,而是同时受到来自内部和外部的两种力量的支配。全球规模的交往和信息流动,使人们可以对不同的制度和文明进行比较,在比较中人们得以鉴别出能够最有效地满足人们的物欲和自尊需求的制度与文明,随之而来的是对制度和文明的重新选择,其结果是制度和文明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那些在比较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制度和文明,将受到“合法性危机”的挑战,要经历痛苦的改革,甚至还要接受被抛弃的命运,而那些“比较好”的制度将获得日益提高的合法性。 任何一个进步的执政党领导的政府,一旦发现有更好的制度和文明可以利用或借鉴,那么它就要扬弃自己现有的制度和文明,选择那种能够最有效地满足自己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需求的制度和文明。来自外部的竞争就是这样通过“示范”激发起社会成员的变革要求,引起社会内部的不稳定,并或早或晚但肯定是不可避免地导致制度的变迁。由于不同的制度对应着不同的权力格局,因此制度变迁必然引起权力格局的变迁,权力格局的变迁必然要求执政党及其政府进行改革。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同样面临这种强大的制度竞争压力和改革压力。 第二,在整个世界范围内,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通讯技术的发展使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鸡犬相闻的“地球村”,各国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全球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及经济管理体制、政治制度完善如火如荼,各国对人才、能源等战略性资源的争夺愈加激烈,中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将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人才等方面占优势的强大压力。 第三,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敌对势力对中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没有改变。局部战争以及难以预料的、频繁发生的恐怖袭击使地区及整个世界面临传统与非传统安全的双重威胁。 总之,在和平与发展的大趋势不可逆转的大格局中,世界的力量组合和利益分配正在发生新的深刻变化。面对这种发展、变化和竞争,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如何趋利避害,实现本国和本民族的发展,在未来世界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从一定意义上说,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重大挑战和严峻考验。 从国内情况看,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结构变动剧烈、分层加快、矛盾凸显、利益分化、整合频繁的相对不稳定时期,即社会转型期。在这个时期,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中国共产党面临着不少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中国现代化建设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这个主要矛盾没有改变,发展的任务和压力十分迫切地摆在我们面前。中国生产力和经济、科技、教育的整体水平还比较落后,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扩大就业和促进再就业等等,都是需要进一步探索和解决的重大课题。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的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收入分配方式等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中国面对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前进的道路上不仅充满机遇,而且充满挑战和风险。此外,在香港澳门相继回归后,台湾问题处理也考验着党的执政智慧。 总之,应对中国未来发展风险,安全度过社会转型期,维护中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祖国统一大业的顺利进行,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严重挑战,这客观上要求中国共产党以执政能力建设为平台,大大提升执政能力。 从中国共产党的自身状况看,经过80多年的奋斗和发展,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任务,党员队伍、干部队伍状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从党组织整体状况来看,中国共产党面临五大任务:一是加强理论建设,形成一套完整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执政理论,直接指导党的工作,指引、党的自身建设方向;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党的战斗力;三是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子,从根本上遏制腐败的蔓延,使党保持自身的清正廉洁;四是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获得组织外部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巩固党长期执政的群众基础;五是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与执政方式,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总之,党自身的状况与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这也迫切要求中国共产党以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 从民主政治发展的趋势来看,政党在其主要功能,即民意综合、民意表达方面的绝对优势地位受到挑战。随着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民间组织的发展如雨后春笋,社区居民自治方兴未艾,各种利益集团不断产生、发展、成熟,被称为“第四种力量”的媒体日益发达,等等。这使民众向公共权力表达和争取自己利益的工具多元化、途径多样化,对政党的依赖程度减弱。虽然政党的作用还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被其他组织完全取代,但这种趋势要求中国共产党清醒地把握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方向,不仅要加强对国家权力机构的领导,而且要提高影响社会的能力,这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综上所述,进入21世纪,不仅国际形势逼人,而且中国改革与发展形势和党自身的状况以及民主政治发展的趋势都决定了加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将成为一个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党的十六大以来,党把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作为抓好党建的“重中之重”,这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已经达到新的高度,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新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使命的清醒认识、科学判断和高度自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自身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中国共产党十六大之后,在执政能力建设方面进行了许多新的探索,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执政理念上的新变化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执政实践中,对于为谁执政、依靠谁执政、如何执政等问题作出了回答,形成了一系列的执政理念,它包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公仆理念,执政兴国的发展理念,依法执政的法治理念,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的廉政理念等。十六大以来,党中国共产党在执政理念方面有了新的发展。执政理念的本质或核心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根本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为了实现这个价值目标,还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具体的价值目标,其中,最重要的是执政党必须致力于经济和社会发展。党的十六大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认真研究和解决中国发展中的许多重大问题,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在坚定不移地发展经济,执政兴国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胡锦涛总书记在2003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牢固确立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对于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的水平和驾驭全局的能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至关重要。 发展观是党的执政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党的执政理念发展和进步的水平。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把执政为民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统一起来,这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党的执政理念的一次重要升华。 (二)执政资源上的新认识 一般来说,执政资源是指政党执政所必需的能量及其来源。执政资源与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资源、执政环境等基本范畴一起,构成中国共产党执政理论的基本内容。十六大以来,党对于执政资源上的新认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对于扩大党的执政资源重要性的认识更加深刻,认为政党掌握了足够的执政资源,才能执掌政权和巩固执政地位,因而把执政资源的扩大作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第二,对党的执政资源的内涵有了一个更清晰的认识,认为党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执政资源,除了国家权力资源外,还有两种:一是党的组织资源,这首先包括党的先进性,而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而不是抽象的、一成不变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判断党先进不先进,要看它是否能够实践“三个代表”,归根结底,要看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还包括一支高素质的党员队伍和干部队伍,加上合理的组织机构和组织方式等,共同构成党执政的载体和依托,成为党实现政治目标的物质力量。没有党组织自身的巩固,丧失了党的先进性,执政党必然自毁根基。二是党的群众资源,即党能够得到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党实现执政目标,不能靠自身孤军奋斗,必须汲取群众中蕴藏的巨大力量。脱离群众,失信于民,必然会丧失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增强党的阶级基础,不断在新的领域扩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才能坚如磐石。 第三,初步探索了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取得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从而扩大执政的群众资源的基本途径。 首先,党继续保持自身具有的组织优势、人才聚集优势,积极探索吸收社会各阶层优秀分子加入到党的组织中来的具体、有效的方式、途径。 其次,把党的意识形态上升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通过国家宣传机器,选择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意识形态宣传、灌输,尽可能使社会公众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理想、信仰、信念、价值观念、道德准则、法律意识和社会心理等等,构筑起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精神文化方面的支撑。 再次,通过党的正确的政治主张、科学决策的实施,给人民带来更多的实惠,从而得得到民众的认同、支持。同时,运用历史上的辉煌成就来增加民众的支持率。执政党对自身所犯的错误固然需要实事求是地总结,但否定自身历史会使自己趋向衰弱或灭亡,而弘扬自身辉煌历史的政党则能保持强大,这是政党执政的一条规律。中国共产党经过80多年的奋斗,不仅领导中国人民站立起来了,而且领导国家走向了繁荣富强。我们要用党的辉煌历史鼓舞人民、动员人民继续为党的事业奋斗,并民众在心理上始终认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此外,根据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中国共产党要努力建立、拓宽或疏通与各阶层包括新兴阶层的沟通渠道,把他们的利益诉求容纳在体制内,塑造一个均衡发展的格局,保持原有利益群体多元格局,使各阶层都有均等的发展机会,特别是通过宏观的二次分配、三次分配使得弱势群体有发展的可能。 (三)执政能力内容上的新拓展 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目的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党的执政能力的内容是十分丰富和广泛的,它涉及到党的执政行为的方方面面。党的十六大提出,要通过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全党及广大干部的“五种能力”,即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这得到全党的认同。 党的十六大后,从全党的研究和实践看,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到党在执政能力内容方面的新拓展。比如,党的理论创新能力。党的理论具有鼓励和激励、解释和辩护、批判和监督等功能,党的理论资源不仅为人民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且为人民提供政治信念和精神动力。党要有效执政,必须充分利用理论资源。因而,党的理论创新能力被普遍认为是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表现。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资源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党的理论创新能力,一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党一切行动的指南,不断从中获取“真经”,使人民正确地认识现实,辨清方向,从理性上认同党的政治主张,二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新的实践的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同时要积极吸收和借鉴包括西方优秀文化在内的成果,从而增强党的理论的生命力和政治感召力。 再如,党的社会资源整合能力,有了这种能力,才能促进社会的全面协调快速发展。还有就是党与社会各阶层进行政治沟通与利益协调的能力。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也必然进一步增强,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诉求多元化。在这种情况下,党要把“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落实到加强社会阶层的政治沟通与利益协调上,提高党与社会各阶层进行政治沟通与利益协调的能力,这样才能够保持整个社会的公平、公正,实现整个社会的深层次的稳定,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国内环境。等等。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全会吸收了十六大以来全党新的探索和实践的成果。把党的执政能力的具体内容更加准确地概括为: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四)执政能力建设途径上的新探索 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把执政能力建设这个大课题提了出来,但通过什么途径进行执政能力建设只能在十六大后交由全党继续进行积极探索。在这个问题上,近年来成果丰硕。 第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要思想,把握了共产党执政的最根本的规律。党中央还提出科学发展观;办实事、务实效、求实绩的政绩观;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人皆可成才、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的人才观;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群众观。这是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丰富,充分反映了党对执政规律的最新认识。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83周年前夕,胡锦涛主持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进行的集体学习。胡锦涛指出,中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发展水平与其他国家不同,对世界上其他政党执政的一些做法和措施,我们不能照抄照搬。但对它们在治国理政方面的有益做法,我们要研究和借鉴,以开阔眼界,打开思路,更好地从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把握党的执政规律。 第二,把作为一个整体的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建设与作为个体的党的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建设作为新时期新阶段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重点。 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主体在党组织中所处的层次不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内容也不同。在新世纪新阶段,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系列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工作的总和,它是一个纷繁复杂的系统工程。完成这个工程,有许多工作要做。但其中作为一个整体的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建设与作为个体的党的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新时期新阶段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点。 加强作为一个整体的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建设,首先要改善党的组织状况,包括改革党的组织结构,促进党的基层组织的职能定位与功能转换;改善党组织的要素,如从党组织的角度,从坚持干部标准、干部路线、干部政策,改革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等方面,通过理论培训、知识更新、实践锻炼、科学考核等,积极探索有利于提高领导干部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形成有利于优秀领导人才脱颖而出的选贤任能机制;以增强领导班子合力、优化班子结构为重点,创造有利于提高领导水平和工作效能的良好工作环境;以强化监督、健全机制为重点,建立健全有利于规范领导干部执政行为的各项规章制度;强化党员的执政意识和先锋模范作用;完善党组织的运行规则;等等。 其次要提高党的理论创新能力,保证党的指导思想的科学性和与时俱进的品质。一个执政的党选择并坚持、完善什么样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决定着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这本身并不完全是党的执政能力问题,但它能决定这个党执政的轨迹与目的,决定着党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的进步程度。中国的文化大革命、苏东国家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的沉痛教训告诉我们,如果党的思想理论建设被忽视,党的指导思想错误,很容易导致党的决策的失误,造成党的执政活动无效甚至反历史潮流而动。 再次要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保证党的政治路线、政治纲领的正确,如果执政党的政治路线、政治纲领错了,那就根本谈不上执政能力问题。 同时要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与执政方式,实现党的科学领导,提高党的领导绩效,降低党的执政成本,从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既保证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又充分发挥人大、政府、政协以及人民团体和其他方面的职能作用。坚持依法执政,把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领导纳入到法制化的轨道,不断总结和探索有利于改进执政方式和提高执政能力的新办法、新制度,并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党的工作机构和工作机制,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从历史经验中得出的结论看,从党领导方式与执政方式不能完全适应新世纪新阶段党领导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现状看,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与执政方式,减少执政能力的体制性制约因素,这是当前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中之重。 此外,还要密切党群关系,汲取中国共产党组织外部的巨大力量。一个有生机活力的政党必然聚集了民众中的精英分子,但并不能囊括民众中所蕴藏着的无穷力量和丰富智慧,密切党群关系才能提高党汲取组织外部力量与智慧的能力,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壮大党的力量。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来看,党取得执政地位的一个重要的条件是党得到大多数人的拥护与支持,共产党执政有非常牢靠、广阔的群众基础,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党群关系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了密切党群关系,党强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但光在思想上有了这种认识还不够,必须有一个比较完善的体制、工作机制和工作制度来保障,尤其要解决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多数干部往往是靠上面任命或变相任命,而不是通过各种民主形式产生的,这样就很容易使这些干部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慢慢形成官僚特权阶层,从生活方式到世界观,逐渐与群众拉开距离了,最后脱离了群众,使整个党丧失群众的信赖与拥护。 执政党防止形成官僚特权阶层,这个任务是长期的,也可以说是整个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的问题,我们既不能掉以轻心,也不能指望它一朝一夕就会发生根本地改变。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近年来的执政实践表明,只要党心中装着群众,群众就会被深深感动;只要党的政策的制定、制度的完善是有利于维护、实现人民利益的,群众就会成为我们实现执政目标的根本力量。 总之,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与党执政的新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这基本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党的执政能力的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和今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的实践方向。
全部评论 (0)
讲师网上海站 sh.jiangshi.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培训业务联系:小文老师 18681582316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