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过年,给父母磕头、洗脚之类的“感恩教育”,引来众多关注与争议。不少学生表示难以完成这种“家庭作业”,认为表达孝心的方式千千万,为何要这般“形式主义”?事实上,如果对父母的感激仅仅局限于用以上的举止来表达,那我们对亲情的阐释也太肤浅、太功利了
|
●今天相当多子女对父母的情感淡漠,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大多父母只关注子女的学习,而忽视对子女做人的教育,以至孩子不知道关心父母冷暖、体谅父母疾苦;而学校枯燥的应试学习和圈养式教育管理,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部分学生的心理、人格缺陷
●相对于形式化的活动来说,包括感恩教育在内的人文教育,更需要人文精神的回归,人文氛围的培育。比磕头、洗脚的“教育创意”更重要的,是踏实的教育工作,包括人文课程的改革以及学生人生指导的完善,这对学生的人格塑造,可能更有效
回家过年,给父母磕一个头,感激父母养育之恩。这是某高校给放假回家过年的学生,布置的一道“家庭作业”,学校表示,这是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这样的新闻,近年来已经听得很多了。各级各类学校,针对当前大学生感恩意识淡漠的现状,推出了感恩教育,“创新”出众多“五个一”、“六个一”之类的教育活动:天冷发一则加衣短信,一年写一封问候家书,回家给父母做一次饭,给爸爸妈妈洗一次脚,主动在家里做一天家务,以及眼下的给爸爸妈妈磕一个头,等等。其中,有的由于操作“简单”,比如发短信、写家书,因此学生很容易就完成了“作业”,受到了“教育”;有的由于具有“技巧性”,比如做饭、做家务,因此学校表示,不但“培养了”学生对父母的孝敬之心,而且也让他们学到了烹饪知识、锻炼了身体;还有的则由于具有一定“挑战性”,觉得“别扭”,比如洗脚、磕头,引来众多关注与争议,不少学生表示难以完成“家庭作业”,认为表达孝心的方式千千万,为何要这般“形式主义”?而学校则认为,这种方式,恰恰可以让学生记忆深刻,深受教育。
说实在的,笔者一直怀疑这样的感恩教育——无论简单容易操作的,抑或具有技巧可起到多重功效的,还是让学生记忆深刻的——都很难真正起到教育引导学生培养感恩意识,进而孝敬父母、对家庭具有责任心的效果。原因很简单,学生对父母的感情,不是一则短信、一封家书、做一次饭、做一天家务、洗一次脚、磕一次头所能表达所能培养的,即便在完成“作业”的那一刻,充满了温情,即使某一场景,会令人回味无穷,但这些都是“表面”、短暂的、做作的,而不是发自内心、深厚的、长远的。如果对父母的感激可以用以上的“一”个举止,或者多个“一”的组合举止来表达,那我们对亲情的阐释也太肤浅、太功利了。
今天子女对父母的情感淡漠,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