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衍明,廖衍明讲师,廖衍明联系方式,廖衍明培训师-【讲师网】
中高层管理者与高级讲师培养专家
49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廖衍明:从管理者到领导者,要经历的7次质变
2016-01-20 6678

作者︱迈克尔·沃特金斯


哈拉尔德(化名)是一位颇具潜力的职场高管,在欧洲一家知名化学公司拥有15年的工作经验。最初他不过是公司塑料部门一名产品经理助理,不久被调去香港,参与塑料部门新建亚洲业务中心。随着那里的销售业绩一路飙升,他很快被提拔为销售经理。3年后,他被调回欧洲,担任分管欧洲、中东及非洲市场的营销总监,管理一支80多人的专业团队。他的晋升之路并未止于此,之后,他升为公司聚乙烯部门的营销副总裁,负责多个产品线及相关服务,手下员工近200人。


如此多年的辉煌经历,最终将哈拉尔德带向了又一个职业高峰——出任集团塑料树脂子公司的“一把手”,管理公司遍及全球的3000多名员工。公司精心安排,为他配备精兵强将去负责一块规模不大但蒸蒸日上的业务。公司希望他能借此机会超越销售市场的思维,从复杂问题或危机中跳出来,依赖经验丰富的团队去驾驭整体、放眼全局,从而进入一个更高的领导层面。公司如此安排可谓用心良苦,但仅仅数月,这个新职位就让曾经一帆风顺的哈拉尔德备受煎熬。


哈拉尔德的故事具有典型意义。从一个部门主管(管理者)到公司领导(领导者),是人在职场中一次重要的职位升迁:开始跨部门管理多个业务板块,第一次负起盈亏责任,但这一转变过程令许多人饱受艰难和挫败。常言道,高处不胜寒,但“寒”从何来,“寒”在何处?


为此,我们访问了40余位高阶管理者,既包括潜力无限的管理人才与高级人力资源专家,也有首次成为领导者的人。


一系列访谈和研究的成果显示:优秀的管理者要成为称职的领导者,必须在领导重心与核心技能方面做出一系列调整,必须经过重重风暴,涉过条条险滩,最终才能实现质变。


我把这一过程总结为“7种质变”:从专才到通才、从分析者到整合者、从战术家到战略家、从泥瓦匠到建筑师、从被动者到主动者、从急先锋到外交家、从践行者到倡导者。


而哈拉尔德像很多职场新星一样,在经历这些蜕变的过程中麻烦不断。究竟有哪些麻烦?我们不妨跟随哈拉尔德逐一去探个究竟,看他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意外、如何妄自揣测、如何在自己的时间与想象力被侵蚀时拼命反抗、如何无知无畏地做决定、又如何从种种昏招中学习并成长。


1.从专才到通才


横在哈拉尔德面前的一项最紧迫难关是:从管理一个独立职能部门过渡到掌控全局。在头两个月,这一转变几乎让他丧失了判断力,甚至对自己做决定的能力都有了怀疑。他陷入到一个典型陷阱里——对自己熟悉的部门管理过度,而对于其他部门则管理不善。幸运的是,人力资源副总裁的一句话点醒了他,“你快把克莱尔(营销副总裁)逼疯了,你要给她点儿空间。”


哈拉尔德更愿意逗留于自己得心应手的领域,这是巨大压力下的正常反应。如果新晋领导者在所有业务上都是世界级的专家,那么固然很棒,但显然,这是天方夜谭。


有些情况下,他们可以通过部门轮职或者跨部门项目合作获得一些经验。但现实是,要想具备领导整个企业的能力,他们需要从专才变成通才,即要对各个职能部门都有足够的了解。


怎样才是“足够”?领导者必须能够1)做出有利于全局的决定;(2)分门别类评估人才。为此,他们需要认识到,各个业务部门都有其独特的管理子文化,有各自的思维模式和语言。作为“一把手”,领导者要了解财务、营销、运营、人力和研发这些部门解决业务问题的不同方式,每个部门使用的管理工具(贴现现金流、顾客细分、工艺流程、接替计划、门径管理等)也是五花八门。领导者要通晓各个部门的语言,并在必要时为他们翻译。关键是,领导者必须懂得提正确的问题,了解正确的人才评估和招聘方法,知道如何管理自己不擅长的领域。


哈拉尔德是幸运的,一来他接管的是一块明星业务;二来,公司在核心部门人才评估和培训方面,有很多套强大的系统,可供他使用,比如设计精良的业绩评估系统、360 度评估系统,以及从部门收集信息的系统。他手下的财务经理和人力资源经理,除了直接向他报告工作之外,与相应的公司职能部门也有间接报告关系,这些部门会帮他进行人才评估和培养。因此,他有充足的资源可以动用,这些足以帮助他理解在不同部门中“卓越”的涵义。


通过直接投入,公司在每个部门建立起标准化的评估体系,能够确保新领导者更快掌握局面。即使公司没有这类系统,聪明的领导者可以与其他部门同事建立起关系,从中学到有用的洞见,从而开发出他们自己的模板,正可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2.从分析者到整合者


部门领导的主要职责是招聘、培养和管理专注于具体业务的分析型人才。而公司领导者的职责是管理和统筹职能部门中的各种知识,解决重要的组织问题。


哈拉尔德发现,从一开始,这一角色转换就让他感到穷于应付,因为他需要去解决很多相互冲突的业务要求。例如,他的营销副总裁希望把一款新产品大力推向市场,而运营部门的负责人担心,无法迅速提高产能,满足销售团队的需求。哈拉尔德的团队希望他去平衡内部供应方(运营部门)和需求方(营销部门)的要求;希望他在关注季度结果(财务)和投资于未来(研发)方面心中有数;希望他在执行、创新以及其他事物中合理分配精力。


企业领导者要让自己变成对各个部门知识都懂一点的通才,这样才能解决相互冲突的问题,但是,光有分析能力远远不够,他们还要知道如何做取舍,就自己的决定给出合理解释。之前从主管到高管的那段历程也能提供一些前车之鉴。但是,正如哈拉尔德看到的那样,领导者除了切实地做出决定之外没有其他退路,你只能从结果中去吸取经验教训。


3.从战术家到战略


上任伊始,哈拉尔德一头扎进了庞杂的业务细节中。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投入到战术细节中去,因为这些活动是如此具体,结果立等可见。接下来,他又在日复一日的会议、决策以及项目中迷失了自我。


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问题,是因为哈拉尔德忘记了,新角色的一个核心职能是子公司的总战略师。要做到这点,他需要忽略那些细枝末节,把思想和时间都解放出来,用于关注更高级别的事物。他需要具备一种战略性思维。


那么曾以战术见长的领导者如何锤炼战略性思维?他们需要培养三种技能:水平切换能力、模式识别能力以及思维模拟能力。水平切换能力是能从容地在不同分析层面之间来回切换的能力,即知道何时关注细节、何时关注大局,以及二者间的关系。模式识别能力是在一项复杂业务中,能区分出偶然联系和重要模式,即把有用信号和无用噪声区分开来。思维模拟能力是能够预料到外部各方(竞争对手、监管者、媒体、公众)对你的行为作何反应,通过预测他们的行动和反应,找到最佳应对办法。


在哈拉尔德上任的第一年,一家亚洲竞争对手针对他们的一款重要树脂产品,推出了一种成本更低的替代产品。


哈拉尔德不仅需要考虑迫在眉睫的威胁,还要揣摩竞争对手未来的意图。这家亚洲公司是否希望凭借这款低端产品打通客户关系,然后推出更多产品?若是如此,那么哈拉尔德的子公司有什么出路?对于哈拉尔德选择的做法,竞争对手会作何反应?对于这些问题,他之前作为营销部门负责人都不会遇到。结果,在与高层团队分析了各种行动方案后,他选择下调价格,放弃一部分眼前利润,藉此来减缓市场份额的流失速度,他永远不会为这一举动感到后悔。


战略性思维是与生俱来还是后天培养?答案是兼而有之。毫无疑问,战略性思维,与其他任何技能一样,可以通过训练得到提升。但是,在不同分析层面之间来回切换的能力、模式识别能力以及在脑海中设计模型的能力需要一定的天分。领导力培养的一个悖论就是,那些能够晋升到高层的人往往都擅长实战,而具备战略性思维的人在基层时往往不得志,因为他们不太关注细节。如果公司不通过制定一些明确的政策,在早期就发现并在一定程度上庇护这些人才的话,那么,根据达尔文进化论适者生存的理论,这些人用不了多久就会被排挤出晋升通道。


4.从泥瓦匠到建筑师


很多时候,企业领导者在组织设计方面简直像一帮菜鸟,结果往往会把事情搞砸。在首次担任公司层领导时,他们渴望留下个人印记,然后着手改变组织中相对容易改变的元素,比如战略或结构,但是,至于这些举动会给整个组织带来什么样影响,他们毫无成算。


例如,在上任4个月后,哈拉尔德认为,需要进行业务重组,把更多的注意力从产品线上转到客户身上。作为一位营销部门前负责人,他理所当然这么想。在他看来,当前的组织结构深受业务成立之初及成长期时的思路影响,过分倚重产品开发和运营。因此,他提出了重组提议,员工们起初反应是一片静默,之后是激烈反对,对此哈拉尔德颇感意外。


事情很快真相大白:现有的组织结构与关键业务流程和人才考核之间有着千丝万缕且不易察觉的关联。例如,为了销售化学产品,销售员需要具备深厚的产品知识以及为客户提供咨询的能力。而向“客户至上”转型则意味着,他们需要销售的产品范围更广泛,需要掌握大量新的专业知识。因此,尽管向“客户至上”的组织结构转型有一定的益处,但是,对此也需要做一些权衡。例如,要执行这一转型方案,需要对流程进行大规模调整,并且需要在员工培训方面大举投入。在进行这些调整前,领导者需要在前期进行大量的思考和分析。


当领导者晋升至公司管理层时,他们将负责设计和改变组织架构——战略、结构、流程和基础技能。要成为出色的组织设计师,他们需要具备系统性思维。他们必须明白核心要素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像哈拉尔德当时那样,天真地认为,只改变一个要素就能实现目的,而无需考虑该要素对其他要素的影响。哈拉尔德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之前的经历并没有给他提供借鉴的机会,让他对组织进行系统性的思考。此外,他也没有大规模组织变革经验,也就无从通过观察学习。


哈拉尔德的例子很典型:公司领导者需要了解组织变革和组织管理的原则,包括组织设计机制、业务流程改进以及过渡性管理。然而,新晋领导者中,鲜有人在这方面受过正式的培训,导致多数人在组织设计方面都不合格,或者干脆把这些工作甩手交给组织发展专家们去做。相比之下,哈拉尔德还是幸运的,那些经验丰富的员工成为他的左膀右臂,针对很多他未曾预料的、组织内部相互依存的关系,都能提出中肯的建议。当然,他也有意识地依靠那些元老们。但并非所有企业领导者都像他这么幸运。不过,如果公司花钱让他们去参加管理项目培训,学习组织转型的话,他们应对起来会更加游刃有余。


5.从被动者到主动者


很多管理者都是因为高超的问题解决能力才获提拔。一旦他们成为公司领导者之后,不应满足于仅仅扮演被动救火者的角色,而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组织应该解决的问题上,即去主动发现火情。


要做到这些,哈拉尔德对业务面临的全部机会和威胁都要做到洞若观火,然后将团队注意力聚焦到最重要的事情上,所谓好钢用在刀刃上。他还要能发现“空白地带”,即那些无法清晰地归入任何一个部门,但对业务至关重要的事情,诸如多元化。


目前,哈拉尔德需要应付的事情千头万绪,令人头晕。当他还是营销部门负责人时,就对业务领导者的难处深有体会;对下属在任何一天、一周、一个月里抛给他的事,他都要分出轻重缓急。然而,升到公司领导层之后,面对的问题之复杂、涉及的范围之广仍出乎他的意料。他不知道如何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并且很快就感觉自己如同一张绷得太紧的弓箭,快撑不住了。他知道应把更多工作分配下去,但是,他不能确定,哪些任务能放心地交给别人去办。


哈拉尔德担任部门领导者时学到的那些能力显然力不从心,尽管他熟知营销工具和技巧,具备组织方面的专业知识,甚至有能力凝聚人心促进团队合作。但是,要找出团队需要关注的问题——设定日程表——他需要学会应对更多不确定性和模糊的环境。此外,他还需要学会如何让手下明白事情的优先次序,用何种方式传递信息才能得到响应。鉴于他在营销方面的工作背景,沟通是他的强项,他面临的挑战是搞清楚日程表是什么。


虽然他也可以边干边学,但远水解不了近渴。好在班子成员又一次伸出援手,针对那些需要“一把手”考虑的问题,班子成员会督促他去做出指示。与此同时,公司的年度计划也助了他一臂之力,提供了一个框架,藉此确定子公司的核心目标。


6.从急先锋到外交家


在之前的角色中,哈拉尔德的注意力都放在集结队伍、一举击败对手上面,担任领导者之后,他的大把时间都花在了影响外部各方上,包括监管者、媒体、投资者和非政府组织。他的属下几乎为争取他的时间而打起来:是出席一个由政府部门赞助的行业或政府论坛,还是愿意接受一家知名商业出版物的专访,还是与一群重要的机构投资者会面?这里有些是他所熟知的,有些则不然。他面对的一项全新挑战是,不仅仅要与各色各样的股东互动,还需要主动出击,去解决他们关心的问题,而所有这些最终都要与公司利益相契合。哈拉尔德之前的经历并没有教会他如何成为一名企业外交家。


称职的企业外交家能做什么?他们利用外交手段——谈判、说服、冲突管理和建立联盟——去塑造外部业务环境,以支持战略目标。与此同时,他们还要学会与竞争对手合作。


要做到位,领导者需要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找到共同利益,了解不同组织的决策模式,以及设计出有效的战略去影响他人。他们还必须知道如何招聘并管理之前从未监管过的员工:主要支持部门的专业人士,比如政府关系部门和公司传播部门。他们还需清楚,员工所提的动议视野更广,而不像业务部门那样只专注季度、乃至年度业绩。有些动议,比如对政府立法进程施加影响,需要数年的时间方能见效。哈拉尔德着实花了一些时间才搞明白,而这还要归功于下属们的反馈。下属们告诉他,处理那些久拖不决的问题是多么的劳心劳力;当得不到“一把手”的关注时,他们偶尔也会心有怨言。


7.从践行者到倡导者


最后,成为一位企业领导者意味着要站在聚光灯下。众人瞩目以及几乎时刻不能放松警惕的生活让哈拉尔德感到不知所措。


当他发现人们是多门重视他的一言一行,多少有些震惊。例如,当他刚接手工作时,他与研发副总裁开了个会,会上他不经意地提到对现有产品采取新的包装方式。两周后,一份初步可行性报告就摆在了他的办公桌上。


可见,这一转型还意味着,榜样的力量更大了。从某种程度上说,各级管理者都扮演着榜样的角色。但是,在企业领导层面,他们的影响被放大了,因为无数双眼睛紧盯着他们,希望从他们那里寻找愿景、灵感和关于“正确”行为及做事态度的线索。不论好坏,领导者的个人风格甚至怪癖均具有感染力。这种感染力不可避免。但是,企业领导者可以通过控制言行,令这一影响不会过于随意,比如花些时间去了解下属的想法。毕竟,他们也曾受到过老板的影响。


接踵而至的问题是,领导一大群人意味着什么,如何勾勒出一个引人关注的愿景,并以一种激励人心的方式传递出去。哈拉尔德本身是一位有效的沟通者,他过去常常在卖产品的同时也把他的思想灌输给客户,但是,他仍然需要调整思维方式。之前,他与多数员工都保持着适度的人际关系,以及一些零星的接触。而今,他需要管理全球范围内3000多人,要继续保持这种接触简直不可能。


当他与管理班子设计年度战略时,这点变得清晰起来。他需要把这项战略传递给整个公司,这时,他意识到不能单凭一己之力,需要加强与直接下属的合作,并寻找其他渠道,比如利用视频去传播这些信息。在走访了子公司旗下的多数工厂之后,哈拉尔德担心对一线情况的掌握犹如雾里看花。后来,他不仅要会见领导,还会与一些一线员工吃便饭。他还会加入网上讨论组,了解更多实际情况。因为那是个员工们可以畅所欲言的地方。


总体上,上述7中质变是从左脑、分析式思维方式向右脑、形象化思维方式的转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企业领导者可以把策略性或部门事务抛到脑后。只是说,相比之前的角色,花在这上面的时间要少得多。事实上,企业领导者如果能让其他人——董秘、首席运营官或者项目经理——专注于执行,往往会大有裨益,这能让他们更专注于新角色。

全部评论 (0)
讲师网上海站 sh.jiangshi.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培训业务联系:小文老师 18681582316

Copyright©2008-2025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