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的“大师”,在行骗第二步的忽悠阶段结束之后,便会止步了,但是顶级的“大师”走了高端路线,与高官、名人称兄道弟,与电视台、媒体勾肩搭背,华丽地上演了一场“狐假虎威”的顶级骗局。
“狐假虎威”出自《战国策》,是一个寓言故事。战国时期的楚宣王,有一次问手下群臣一个问题:“我听说北方中原地区的诸侯都畏惧楚国的昭奚恤,果真是这样吗?”楚宣王的问题代表了他对此问题的疑问,同时也说明昭奚恤在当时影响很大,不仅在楚国,而且大名都传到了北方各国。但是,楚宣王的问题一出,群臣噤声,无人回应。
一阵沉默之后,大臣江一出列讲了一个故事:百兽之王老虎有一次捉到了一只狐狸,刚要下口吃狐狸,狐狸却对老虎说:“你不能吃我!
江一没有对楚宣王的提问正面回答,而是采取了迂曲的方式,但是寓意很明确,楚宣王自然也能听懂其中的意思。昭奚恤就是狐狸,他在楚国独揽大权,掌握着楚国的军队,北方诸侯与楚国群臣就是百兽,他们害怕的不是昭奚恤,而是昭奚恤借楚宣王得到的无上权威。
“狐假虎威”本义是狐狸借百兽之王老虎之威吓退百兽,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来恐吓人。“狐假虎威”有它的现实功效,最起码狐狸保住了性命,而且还在百兽面前立了威,老虎都走在它后头呢;昭奚恤借助“狐假虎威”,自己获得了现实好处,也赢得了诸侯、百官的敬畏,这样成功的案例,自然成为“大师”们不断揣摩的范本,在揣摩过程中,他们学会了“借力”。他们通过一切门路,与代表权威的官员、明星、媒体拉上关系,纷纷为其说话、代言、炒作,只要舍得投钱,运作得当,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喽啰便能翻云覆雨,名声大噪。当然,其后自然是财源滚滚来,撑鼓了腰包。官员、明星、媒体,本是传递诚信与真相的群体,他们是掌握部分话语权的群体,他们的加入,强化了“大师”的可信度,引得一部分人坠入陷阱。
一位遭遇中性笔芯加工骗局的人,曾经说过一句话:“电视上都做了广告,能是假的吗?”从他的话语透露的信息可见,电视广告在他的受骗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对电视的绝对信任促成他义无反顾地走向骗局。但是,他不知道的是,电视台对金钱也是没有抵抗力的,有时为了金钱,某些电视台便也加入到之前自己口诛笔伐的“无良媒体”队伍中去了。“大师”的“狐假虎威”之术,如同狐狸那般,也是保护自己的一个筹码,在危急时刻,“老虎”的地位、威势,会保住他们一条生路,中国成语中的“城狐社鼠”,很好地揭示了这一现象。
“城狐社鼠”出自《晋书·谢琨传》。东晋元帝时,主弱臣强,大权旁落,晋元帝能够顺利登基,主要依赖于琅琊王氏家族的支持,晋元帝理政之后,琅琊王氏与皇室力量势均力敌,有时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故而历史上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晋元帝为了摆脱这种尴尬局面,任用刘隗等人为心腹大臣,试图与琅琊王氏抗争,夺回属于君王的绝对权力。刘隗被委以重任之后,对琅琊王氏家族不留情面,针锋相对,势头很猛。刘隗的一系列举措,显然极大打击了琅琊王氏的颜面,让琅琊王氏家族甚为不满。琅琊王氏的重要人物王敦对于晋元帝任用刘隗极为不满,他自恃拥立晋元帝有功,一直有夺权之心。在其发动政变之前,王敦与他的幕僚谢琨有过一番对话。谢琨是东晋名臣谢安的伯父,王敦颇为看重谢琨。王敦在谋乱之前,侧面征求谢琨的意见,他说刘隗奸佞当道,危害社稷,他决意将刘隗除掉,以报效朝廷,但是谢琨认为此举不妥。谢琨将刘隗比作城墙里的狐狸、社庙里的老鼠,狐狸与老鼠都是破坏者,但是要将城墙里的狐狸杀死,势必会毁坏城墙;要将社庙里的老鼠杀死,无论是用火熏还是用水灌,都会损坏社庙。与此相应,刘隗为晋元帝的左膀右臂,依附于晋元帝,在此情况下,要除掉刘隗,势必会对晋元帝与国家社稷产生危害,因此,谢琨不赞成清除刘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