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京刚,王京刚讲师,王京刚联系方式,王京刚培训师-【讲师网】
“政企战略营销”权威专家
52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王京刚:百年硝烟—中美贸易战背后的中小企业服务模式观察
2022-11-07 3196

最美人间四月天。

4月12日上午,笔者应邀参加了青岛市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十大服务品牌新闻发布会。伴随着十大服务品牌的揭晓,对青岛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中心在服务模式上的大学习、大调研、大改进,有了更深的感触——广大中小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全国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近40.0万户,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提供了近80%的城镇就业岗位,其价值不言而喻。

同样,政府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保驾护航更是有着深刻的战略意义。伴随着新旧动能转换的节奏,新一轮的经济走势触及的东西太多太多:“千年大计、人类命运共同体、党领导一切、新型政党制度、建立现代经济体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金融改革与金融监管创新”等等,但如果站在更高的高度上来看,这所有的变革,可以放在一个大系统来立体的观察——这场大变革启动了全新政治经济学的开创与探索。

回顾在北大纵横做咨询的这十年,从青岛到全国,接触了无数的地方政府,也看到了青岛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在中小企业服务方面与众不同的诸多亮点。透过青岛现象,我们也看到了中国政府在中小企业服务能力、水平上的日新月异,让我们有了更多的自信去面对世界性的竞争,譬如——中美贸易战。

这几天,中美贸易战话题刷爆朋友圈。中美贸易战似乎一触即发,全球市场人心惶惶。

贸易战的较量,是经济发展的综合较量,更是背后国家治理模式的较量。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政府对中小企业服务模式的较量——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孕育了“专、精、特、新”,“隐形冠军”等百年基业的种子,孵化着实体经济百年大计的希望和梦想。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美国、德国、日本企业的转型发展规律,以及这三个国家的中小企业服务模式。

先说【美国】

一、美国企业的转型发展规律

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美国在全球GDP的比重一直位于榜首。在两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中,美国经济经历了多次转型。从工业革命蒸汽时代到第二次产业革命的电气化和大工业时代再到信息化和高新技术时代,美国把握住每一次产业技术变革的机遇,不断地推进美国经济的快速腾飞和发展。

美国经济第一次转型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开始从纯粹的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型

世间万物都有生命,一切在于如何唤起它们的灵性。——《百年孤独》

1825年,美国人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工程技术,建成了伊利湖运河。1828年,美国开始修建巴尔的摩至俄亥俄的铁路。随后的10多年里,大西洋沿岸的主要城市之间,都开通了短途铁路线。1844年以后,美国开始对外扩张,在中国和日本等地取得若干通商口岸经商的特权,在东亚地区站稳了脚跟,隐约显现出“太平洋国家”的模样。这一时期美国经济最具本质性的转变,就是其工业的进步。到1861年林肯就职总统时,美国投资于工业、铁路、商业和城市房地产的资本,超过了全部农场和种植园的价值。这一事实宣告:在美国,工业已战胜农业。当然,左轮手枪的威力也被证明,它比弓箭射的远、射的准。

(1861年的中国,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物衙门,慈禧政变开始正式掌权,改用他儿子同治皇帝的年号,洋务运动开始。清政府于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原定开放登州为通商口岸。1861年,英国人毛里逊受英国驻华公使普鲁斯指派到登州筹办开埠,最后确定在烟台开埠。1891年6月14日,清政府在胶澳设防,青岛由此建置。1897年11月14日,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侵占青岛,青岛沦为殖民地——看到这几个字,就来气啊!)

美国经济的第二次转型发生在第二次产业革命期间

1871年,费城举办了世界博览会,展示了美国最新科技成就。在此后的几十年里,美国科学家们以极高的效率继续着他们的发明:1877年爱迪生发明了留声机;1879年第一辆汽油驱动的汽车出现;1880年爱迪生建造了第一条电气化铁路;1886年自动排字机出现;1888年谷物收割机和捆禾机出现;1891年自动电话交换机出现;1891年纽约至芝加哥的电话线路开通。当美洲大陆上其他地区的经济与社会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农耕方式时,美国已经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实现了机械化。这些科学领域的革命性成就,使美国经济和社会面貌一下子鸟枪换炮。

美国经济第三次转型步入了电气化和大工业时代

电气设备、内燃机、无线传送动力、无线电广播和飞机的发明,在技术上引起的带有根本性的发展,对社会的进步具有更大的意义。这一切新的技术成果具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极大地提高了整个社会的知识水平和劳动生产率。这个时代积累财富的速度和力度,使以往任何时代都相形见绌。单单在1925年,私人申报从租金、利息和红利得来的收入,就从上一年的59亿美元跳升到82亿美元,仅仅增加的部分,就相当于美国革命时期国债的25倍。

(我们需要记得一个特殊的时间,这就是1903年。我国最早的啤酒生产企业——青啤诞生了。由英、德两国商人合资开办。这也是一瓶青啤下去后,我写长篇的原因之一。 1925年的中国,3月孙中山逝世,3个月后中华民国政府在广州成立。不得不提的是4月,青岛日本纱厂工人大罢工。青岛银的傲娇一直存在着!)

美国经济第四次转型是基础设施现代化与乡村电气化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这次经济危机导致美国有近五千家银行破产、金融体系几乎瘫痪、国民净收入大幅度下降。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开始实施“罗斯福新政”。罗斯福创建大型国有银行、大力进行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比如修建科罗拉多运河、密西西比河防洪堤、成立“农村电气化管理局”等,迅速地推进了美国乡村电气化建设。值得学习的是,在推动乡村电气化和兴建公共设施的过程中,美国大量地引入了新的科学技术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制造业、农业、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

(1933年的中国,《申报》上登载了这样一段时事评论:“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底下的中国,最急需的是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和集体生产”。这说明当时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并受到计划经济思潮的影响。受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中国经济在30年代出现了巨大的变动,先是危机爆发之后世界物价走低,金贵银贱,造成了中国国内物价升腾。日本方面危机爆发后日本国内生产萎缩,工农业生产损失严重,此情况下其实行禁止金出口,人为贬值日元抬升国内物价,推行廉价输出的倾销出口战略,而其主要市场就是中国。1931年日本更是出兵中国东四省,使得占中国15%~20%交易量的市场丧失。日本变本加厉采取大规模走私,廉价倾销打击民族工商业;另一方面以中国为通道,输出日货到东南亚华侨工商业市场,排挤中国侨商。这样中国的国内工农业出口进口受挫,国际收入大项——华侨汇款剧减,国际收支失衡更加难以弥补。中国工业,农业,商业至此一片萧条,至1935年中国1/4的工厂都停工了,直到1937年才正式恢复。经济与战争从来都是亲兄弟啊!)

美国经济的第五次转型是从生产性经济到消费性经济

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美国开始转向高新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来谋求经济的复苏和繁荣。美国作为一个市场化程度和金融自由化程度均较高的发达国家,它经济转型主要依靠市场的选择,通过市场竞争,对企业和产业进行优胜劣汰,从而实现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其中,纳斯达克、风险投资和私募基金等资本市场让美国成为了高新技术产业创业者的摇篮。这些机构或企业对中小企业或高新技术创业者提供资金支持,反过来,这些企业或高技术产业的健康发展也回馈了投资者高额的利益回报。据世界银行数据显示,在1990-2010年,美国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率在逐年下降,从1991年的26.69%下降到2009年的19.61%。而第三产业的比重从1990年起就超过70%,并且一直上升,201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78.82%。由以上数据可知,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远远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美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已经成为美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支柱和动力。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全球第一大工业强国,美国一直奉行高科技引领经济转型的战略理念。通过立法手段,从1980年以来,先后创立《拜杜法案》《史蒂文森—威德勒技术创新法》《小企业技术创新进步法》《国家合作研究法》以及《经济间谍法》等多部法案。通过这些立法措施,美国希望实现大学、研究机构、政府和产业界三者的紧密结合。最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就是硅谷、波士顿128公路地区和北卡三角科技园。此外,美国通过制造业振兴计划,保证技术密集产业优势。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美国先后制定了《先进技术计划》《先进制造技术计划》《集成制造技术路线图计划》等制造业振兴计划,将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到信息产业和高科技研发,确保在电子、信息、航天等技术密集型产业上具有绝对优势。2011年6月,奥巴马政府发布《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主要关注机器人、先进材料等国家安全关键领域。2012年2月,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出台了《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提出美国未来制造业发展的方向和举措。2017年,特朗普政府制定的《2017国家安全战略》中强调了要保持美国在研究、技术、发明和创新上的优势,促进和保护美国的国家安全创新基地。

(这一时间的中国,日新月异,我们可以挺直腰杆对任何强权国家说“不”!)

二、美国的中小企业服务模式

美国政府为了给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一般不直接参与或介入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而是通过立法、政策等间接方式鼓励和引导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美国中小企业管理局、小企业投资公司、小企业发展中心、美国出口援助中心、美国小企业信息中心、退休经理服务团和在职经理服务团、妇女商业中心等社会性机构,为小企业搭建有关创业、管理、投资、出口、培训等各种公共服务平台,为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美国政府为小企业提供的诸多服务平台当中,既包括综合性服务,也包括专业性服务。例如:美国小企业管理局(SBA:U.S.SmallBusinessAdministration)即是一个为广大美国中小企业提供综合性信息和服务的重“综合性商务平台”,它是1953年《中小企业法》立法时授权建立的一个专为中小企业发展的独立的联邦机构。该管理局资深贸易专家理查德•金斯伯格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说,小企业管理局主要通过提供融资帮助、提供多方面的咨询和技术,帮助小企业获得美国政府的采购合同等三个途径向致力于创办小企业的美国人提供帮助。我们的任务就是帮助美国人创办小企业,发展小企业并实现致富目标。

美国中小企业管理局对美国经济的影响不亚于外交部、财政部等其他部委。作为世界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美国目前约有中小企业2600万家,数量约占美国全部企业的98%,是美国最活跃的经济体之一。其中每年约有100万个中小企业得到美国中小企业管理局的贷款支持。1/26的比例虽然看上去不高,但它的重要意义不只体现在数字本身。联邦快递、苹果、微软、耐克等几乎所有的美国知名企业,在建立初期都不同程度地得到过美国中小企业管理局的帮助。

二十世纪中期以来,美国政府十分关注中小企业的发展,统筹整合各方面资源服务中小企业,使其得以健康发展。总统每年向国会作“中小企业总状况”的年度报告。政府每年举办“中小企业活动周”,结合各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研究政府应如何调整政策来扶持各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

通过颁布中小企业立法、设立负责中小企业事务的专门机构,统筹管理各地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195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中小企业法》,明确规定中小企业管理局为永久性的联邦机构。局长由总统任命,直接向总统负责和汇报工作,全国十个地区局的负责人也全部由总统任命。中小企业管理局的主要任务是,听取各地区中小企业的意见及需求,及时整合向总统报告,并就保护中小企业的权益向联邦政府提出政策建议,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美国中小企业管理局依靠设在各个州的100多个地区办公室和4,000多名工作人员,协同全国范围内成千上万笔信贷、教育、培训机构和一些志愿人员,通过实施相应政策来帮助中小企业发展壮大。

美国中小企业管理局的上一个五年战略规划

2011年2月,美国中小企业管理局发布了《2011~2016年度战略》。在后国际金融危机的宏观背景下,详细地阐述了美国中小企业管理局的战略目标,特别还提出了绩效评估措施及其量化衡量指标。

1、战略概要

基本使命与价值观。美国中小企业管理局通过向企业、非营利性组织、房产主、承租人等提供各种资源和工具,包括:资金支持、联邦政府采购、创业培训、灾害救援等,来帮助美国人发展企业和创造工作机会。在后金融危机的时期,美国中小企业管理局支持企业家和小企业主们对美国经济是至关重要的。《战略》指出,纵观美国历史,中小企业作为经济增长和创造工作机会的引擎,一直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根据美国国家统计局对美国企业的调查统计结果,实际上超过一半以上的美国工作人口是中小企业雇主和雇员。在过去十年,近65%的私营部门净增工作岗位均是由美国中小企业创造的。

2、战略目标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和工作机会增加。具体的分解落实目标包括:一是通过中小企业管理局的贷款体系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二是加强与联邦政府其他部门的合作,以增加中小企业的机会,并强化联邦采购合同过程中的公正性;三是增加中小企业管理局的教育、咨询、培训资源投入,帮助新建中小企业和支持已有中小企业;四是确保中小企业管理局能够迅速、切实、高效地提供给中小企业援助;五是通过已有项目和工作创新,增强中小企业管理局与中小企业的联系,更有效地驱动创新和创造工作机会;六是加强对未能享受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的社区和人群的服务,扩大政府扶持的受益覆盖面。

3、战略的衡量指标

为确保战略的落实,美国中小企业管理局还明确提出了一系列的量化可衡量指标,以便于工作检查、进度控制和绩效考核。主要指标包括:一是针对“通过中小企业管理局的贷款体系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的目标,具体可衡量指标是:从2011至2014年度批准发放贷款共计740亿美元,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二是针对“加强与联邦政府的合作,确保达到并超过联邦政府采购合同的目标份额,以增加中小企业的机会,并强化联邦采购合同认证过程和资料的公正性”的目标,具体可衡量指标是:中小企业获得政府采购的合同份额明显上升,达到联邦政府的法定目标,即中小企业达到政府采购金额23%的份额。三是针对“增加中小企业管理局的教育、咨询、培训资源投入,帮助新建中小企业和支持已有中小企业。专注于核心项目资源,使之能满足普通中小企业和高增长中小企业的需求”的目标,具体可衡量指标是:有效促进中小企业的创立,2011至2014年度支持创建37,000家新中小企业。四是针对“确保中小企业管理局的灾难援助得以迅速、切实、高效地提供给企业、非营利性组织、房产主、承租人,以维护就业机会,帮助中小企业恢复生产经营”的目标,可衡量指标是:切实提高贷款操作的规范性,要达到85%的家庭贷款符合法定标准,85%的企业贷款符合法定标准。五是针对“通过已有项目和工作创新,增强中小企业管理局与高增长的中小企业和企业家的联系,更有效地驱动创新和创造工作机会”的目标,可衡量指标是:加大长期资本的投入,通过各地方的中小企业投资公司和新的资本支持计划使长期资本投入在现有基础上实现增加一倍。六是针对“引导联邦机构了解各种不合理管理规定对中小企业的不良影响,降低中小企业的负担,增进对中小企业的研究,创造良好的企业环境”的目标,可衡量指标是:调整降低各种管理制度使中小企业产生的成本,2011至2014年度实现降低220亿美元的中小企业成本费用。

再说【日本】

一、日本二战后四次经济转型

二战期间日本经济受到重创,战后日本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和经济转型升级,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奠定了以后高速发展的基础。在二战后的50多年间,日本共完成了四次经济转型。

1945-1955年的第一次经济转型,从一切靠进口向“出口导向型”转变在国家战略上,实施“贸易立国”战略。这次日本经济转型的动力因素源于朝鲜战争的外需拉动。

二战毁灭了日本42%的国民财富,日本国内经济处于崩溃边缘。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为日本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由于日本离韩国很近,日本成了美国的军事基地和军需物资供应地。日本根据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适时提出外需主导型战略。在产业结构上,基于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及需求状况,重点发展了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和轻型机械工业等。通过战时军需,日本迅速地赚到了经济发展的第一桶金,迎来了消费景气和投资景气的“双景气”现象。


1955-1972年的第二次经济转型,从出口拉动向“消费主导转型”转变在国家战略上,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这次日本经济转型的动力因素源于“消费者革命”的内需拉动。

日本在经历了一段经济高速增长期后,陷入了低福利、低产业结构和高外贸依存度的“两低一高”发展困境。面对产能过剩,日本经济学界围绕如何评价日本经济增长能力展开了争论。1960年,新上任的首相池田内阁,采纳了经济学家下村治的建议,宣布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其主要内容是:在10年(1961-1970)内,以“高速增长、提高生活水平、完全就业”为目标,最大限度地实现增长;计划10年后实现国民生产总值及人均国民收入增长1倍以上。为此,该计划提出了5个中心议题:充实社会资本;引导产业结构高级化;促进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提高人的能力和振兴科学技术;缓和双重结构和确保社会稳定。该计划实施后,日本经济实现了“黄金18年”的发展时期,被西方学者认为创造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稻盛和夫的阿米巴经营模式也就是诞生于这个特殊的经济时期,通过组织裂变快速适应市场。客观的说,日本政府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间接影响到了稻盛先生“敬天爱人”思想的形成。同时也塑造了松下“水库式经营”等影响全球的管理模式。

1973-1985年的第三次经济转型,从劳动、资本密集型向技术、知识密集型转型。

在国家战略上,实施“技术立国”战略。这次日本经济转型的动力因素源于国际石油危机和世界经济危机的压力。

在经历过高速增长期后,日本经济逐步进入平稳增长阶段。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全球范围内发生的几件大事严重影响了日本的经济发展。“两次经济危机”和“两次石油危机”充分暴露了日本经济的脆弱性。日本的经济危机、生态危机和能源危机交织迸发,迫使日本改变原有依赖进口廉价能源的发展方式,将产业结构向节能型、技术密集型以及高附加值型转变。同时在经济政策上也作了相应调整,一方面鼓励垄断资本扩大资本输出,把能耗高、污染环境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去;另一方面大力扶植汽车、电子、精密机械、航空、原子能等工业部门的发展。不断加大科研投资力度,努力迈向“自立自主技术时代”。

1985年至本世纪初的第四次转型,推动以“成本主导型”产业转型升级成本主导型产品,是从消减成本入手,降低造价,最终实现价廉物美特色的强竞争力产品。在国家战略上,日本实施“IT立国”战略。这次转型源于“广场协议”后日元升值的压力。

1985年“广场协议”后,日元在不到6年的时间内升值了4倍,这意味着日本国力膨胀了4倍,人均收入增加了近4倍。迫于日元的升值,日本一方面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另一方面进行海外投资扩张。其中,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是以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为主导。在文化产业方面,1995年日本确立了“文化立国”方略,以日本文化厅所确立的《21世纪文化立国方案》为正式启动标志。知识产权战略推进事务局内容和日本品牌战略专家研究委员会在2009年4月6日发布的《日本品牌战略:将软实力产业转化为增长动力》。该报告提出,日本漫画、动画、时装等深植于日本文化土壤,尽管在海外被高度认同,可本国人民对其潜力和魅力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为了重新确认日本的软实力价值,必须将“转化软实力为拓展海内外市场的驱动力”作为国家战略。日本这一时间崛起的企业,无一不在体现文化导向。值得观注是无印良品这家企业,淡淡的物哀主义风格,倾尽了日本文化立国的战略思想。(物哀”是日本江户时代国学大家本居宣长提出的文学理念,本居宣长在《紫文要领》中阐述日本民族的“物哀”:“世上万事万物的千姿百态,我们看在眼裏,听在耳裏,身体力行的体验,把这万事万物都放到心中来品味,内心裏把这些事情的情致一一辨清,这就是懂得事物的情致,就是懂得物之哀。”(我和品牌专家盖彦老师、领导力专家严易凌老师正在借鉴日本的美学,推进品牌战略公益行活动,敬请关注。)

在信息产业方面,2001年1月日本政府公布《IT基本法》、制定《e-Japan战略》、提出五年内把日本建设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IT国家”的战略目标。经过五年的努力,信息产业成为日本第一大产业部门。


二、日本政府的中小企业政策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西方经济危机中中小企业的倒闭、破产向社会倾泻了大量的失业人口。社会就业问题的提出使包括日本在内的许多资本主义国家不得不关注中小企业。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和研究。尤其是中小企业它不仅吸纳了大量的失业人口而且为日本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与日本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扶植是分不开的。日本将中小企业誉为“日本经济活力的源泉”,对中小企业给予了高度的关注,采取了许多具体措施支持了中小企业发展。以下是日本中小企业政策的特点:

(一)创建中小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日本政府推进中小企业发展,其政策目标基本上包括:消除不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社会因素;确保中小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推动设备现代化、事业共同化、企业规模适度化;提高中小企业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等。

1、创造有利于自由竞争的法律环境。日本是西方国家中中小企业立法最健全、最完善的国家。政府历来注意依法保护中小企业的安定发展,到目前为止,日本先后制定了50多项中小企业专门法律,形成了相对独立完整的中小企业法律体系。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日本政府开始对中小企业立法,先后通过了《信用保证协会法》、《中小企业安定法》和《百货店法》。这些法律的制定和实施,确立了中小企业的法律地位,对保障中小企业的利益,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和技术创新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首先,日本政府重视中小企业人才的培养。开办了中小企业大学和研究所,为其培养人才;此外日本的各都、道、府、县和主要大城市对中小企业管理人员进行轮流培训。1984年成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中小企业诊断协会,从各个方面对中小企业的经营内容加以诊断,提出可行意见。其次,建立信息咨询服务体系。日本政府于1969年设立了专门为小企业服务的情报机构,收集国内外中小企业相关经营、管理、投资及技术方面的信息,并通过各都道府中小企业机构将相关信息提供给需要的中小企业。近年来,日本政府加快了网络建设的步伐,加快了中小企业机构跨区域的合作,实现了经营、技术信息的共享。

3、建立辅导中小企业的组织体系。日本是世界上中小企业管理机构最完善的国家,总的来说这些管理机构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政府行政机构。1984年日本政府通过了《中小企业厅设置法》,并根据该法于同年8月设立了中小企业厅。中小企业厅是日本中小企业的最高行政机构,它以健全的行政管理组织为保证,以系统的立法、政策和计划为手段,以价格和税收等为杠杆,对中小企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二是各种民间社团。主要有中小企业团体中央会、中小企业事业团、商工会议所、商工会和小企业共济事业团等。它们的主要职能有人才培训、信息服务、金融保险、投资指导等。这些机构作为政府的得力助手,很好的促进了中小企业政策的推行。

(二)倡导“垂直型”企业分工体系

为了加速经济增长,消除经济发展初期在经济结构上出现的少数垄断性的大企业与大量较落后的中小企业长期并存的“双重结构”矛盾,日本政府一方面对中小企业采取保护、扶植政策,让中小企业尽快实现现代化。另一方面采取各种措施促成大中小企业密切结合,形成“垂直型”分工协作体系。包括:1.以产品为中心的向后垂直型,即由核心企业负责产品的最终组装与生产技术难度高、附加值大、对规模效益反应敏感的配套产品,而小企业大都分生产技术要求低、批量小、专业性分工度高的各种零部件与半成品等。2.以销售为中心的向前垂直型,即以一家贸易性企业为核心企业,专门收购其他专业化分工的小企业产品并负责专营销售。

(三)重视中小企业集群发展

为加强中小企业的横向联系,促进技术创新,日本政府建立了“园地协同组合”制度作为倡导和扶植中小企业的一种主要形式。所谓“园地协同组合”就是将分散在市区的中小企业组织起来,迁移到市郊指定地区,集中在一起建设现代化的生产和生活设施。使中小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结构得以改善。同时也有利于整顿市容市貌、防止污染、解决交通运输困难等。“园地协同组合”制度的建立解决了单一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资金匮乏、无力进行独立的技术创新或者存在严重的技术创新规模不经济等问题。通过各个中小企业在地域、产业、生活等方面的联合协作,共同进行对各方有利的技术创新活动。从而提高了各个单一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与效率。

(四)重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为扶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1、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如1985年颁布的《中小企业技术开发促进临时措施法》明确规定大力推行中小企业研究、开发新技术提高它们自身的技术水平;对开展经过确认的技术开发的中小企业采取补助金、融资、税制减免等资助措施。

2、对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开发指导。为帮助中小企业进行产品开发研究,日本政府建立了技术顾问制度,在全国各地设立了200多个公立试验机构。聘用技术上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担任顾问,就提高中小企业产品的技术水平进行可行性研究和试验。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建议,并以“巡回技术指导事业”等形式派遣技术顾问到现场具体指导。

3、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资金补助。为帮助中小企业进行产品研发,日本政府专门制定了技术开发补助金制度,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开发给予50%的赞助。资助下限为500万日元,上限为2000万日元。

4、走“产学合作”道路。“跨越学术界和产业界这两个不同的领域而互相合作挖掘各自的潜力共同发展”是“产学合作”的基础。在1985年实施的《科学技术基本法》的基础上政府在1998年实施了日本的“TLO”法-《大学等技术转移促进法》从政策上进一步促进了日本的“产学合作”。随后许多著名的大学都积极设立专门的TLO经营本学校的知识产权,积极开展与企业间的协作,加速实现大学-企业间的技术转移。从1998年获得认可的4家发展到2004年7月1日为止的41家。

(五)重视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的建设

二战以后,日本政府系统设立的金融机构共有2行9公库1金库。其中作为中小企业专门银行的有:国民金融公库(1949年设立)、中小企业金融公库(1953年设立)、环境卫生金融公库(1967年设立)和商工组合中央金库(1936年设立)。此外,还有一个对中小企业不直接融资,但也作为政府系统的金融机构,即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1958年设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中小企业金融公库和国民金融公库。中小企业金融公库是由政府全额出资设立的具备法人资格的金融机构,中小企业金融公库设立的目的就是为中小企业融通一般金融机构难以融通的长期性的必要资金,其业务基本上就是为实现上述目的而为中小企业发放贷款。国民金融公库也是由政府全额出资设立的一个公法人,设立国民金融公库的目的就是对从银行或其他普通金融机构融通资金有困难的国民大众,提供必要的事业资金,其业务之一就是为有意独立从事事业并有切实的事业计划、而从银行或其他普通金融机关融通资金有困难者提供小额事业资金贷款,这里所说的小额事业资金贷款显然就包括在一定情形下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据中小企业厅1994年的调查,约60%以上的中小企业利用政府金融机构的贷款。除政府金融机构外,在民间也设有专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即互助银行、信用金库、信用合作社等,构成官民结合的中小企业融资网络体系。

后说【德国】

一、德国二战后三次经济转型

二战后,德国在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战略方面经历了三次转型。即使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接连冲击下,这些经济措施和政策也帮助德国经济表现得相当抢眼。

从1945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德国建立和巩固“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又称第三条道路、莱茵模式)。这种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三点:市场经济、国民福利、宏观调控。社会市场经济模式注重将市场经济和社会利益相结合,实现市场自由竞争和国民福利有机结合。一方面,德国建立反对垄断的联邦卡特尔局,保障市场自由竞争和市场活力,另一方面,德国不断加强社会建设,提高国民福利待遇。比如,1949年的《社会保障均衡法》、1950的《第一套住宅建设资助法》、1969年的《劳动促进法》、1989年的《1992年养老金改革法》等。这些措施既为德国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又保障国民福利待遇,同时还能够避免贫富差距扩大化、劳资矛盾激烈化,为德国的经济繁荣奠定了基础。

第一次经济发展战略转型(1945-1970年),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型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德国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了突破性的跨越,增长越来越表现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马歇尔计划解决了德国经济的启动资金难题;再加上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和其他盟国修改了对德国工业和技术的限制政策;德法关系缓和与欧洲一体化加快,为德国提供了良好的周边环境和广阔的市场。在这种种因素的合力下,德国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开始高速发展,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了突破性的跨越。1950-1970年,德国的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接近7%。其中,第二产业中技术含量和集约化程度高的电子、化工等部门在GDP中的排名分别得到攀升。变化明显的是,汽车制造业则上升到了首位,较为粗放生产的钢铁和采煤等资源型产业排名则大幅下跌。而中国人对德国产品的认知,多数是从1985年大众汽车在中国投产开始。

第二次转型(20世纪90年代中期),从传统工业生产为主导向以计算机、信息技术等新经济产业为核心转型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前后,美国大力发展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和集成电路技术,特别是1993年克林顿总统正式推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工程计划后,美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始迅速崛起,远远地领先于以传统工业生产为主导的德国。为了追赶上美国等信息技术发达国家,德国政府先后出台了《制造技术2000年框架方案》《德国21世纪信息社会行动计划》等政策,通过发展信息通信技术和提高制造业科技含量促进制造业现代化。此外,1990-1994年,德国政府对信息技术领域的投资年均增长高达800%多,大大提升了德国的信息技术实力。

第三次转型(21世纪初至今),为了应对能源、资源约束和世界环境恶化的挑战,德国经济发展开始向循环经济、绿色经济转型位于欧洲中部的德国,能源、资源都相对匮乏。为了应对能源、资源约束,减少对国外能源、资源的依赖,提升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德国经济发展开始向循环经济、绿色经济转型。目前,德国将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和新能源发展领域,主要包括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太阳能等。此外,2013年4月,德国推出《德国工业4.0战略》,重点研究生产智能化,同时提出“促进创新网络计划”和“主题研发计划”,通过将市场企业和国家公共研究机构组合成“产学研”联合体,促进技术和产业转移。北大纵横精益生产研究院的钮黔老师在给海尔做的智能项目上,就是融合了德国工业的4.0模式。

二、德国培育未来中小企业的十大行动领域

德国“隐形冠军”企业约占全球半壁江山,德国中小企业以其独特的方式展现了德国经济的成功模式。但是,德国中小企业发展也面临挑战重重,如创业活力显著减弱,企业创新比例明显下降,创业投资不足,中小企业受官僚主义影响更深,易受全球化、数字化、能源转型等大趋势左右,与新兴国家的企业竞争加剧,颠覆性创新即将到来。为此,德国联邦经济部于2016年再度发布《未来中小企业行动方案》,从创业、融资、人才、完善规制监管、数字化转型、能源转型、薄弱地区、国际化等十大行动领域采取诸多具体应对措施。

(一)中小企业是德国经济的支柱

中小企业攸关德国经济增长、就业和创新。家族式中小企业代表了德国的一种公司文化。德国中小企业的独特优势是与雇员、供应商和客户长期保持关系。它们牢牢扎根本地,具有强烈的企业家责任,成为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支柱。

德国超过99%的企业是中小企业,超过84%的受训者在中小企业接受培训,中小企业提供了近60%的就业岗位,对德国经济的贡献达56%。德国中小企业多样,富有创新精神,在国际市场也大获成功。大量的德国“隐形冠军”积极研发专业化的创新产品和解决方案,并与全球客户保持紧密联系。它们的成功秘诀是质量最佳、附加值很高、专注核心竞争力。

面对全球化、数字化和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巨大挑战,为使中小企业继续保持活力和创新能力,德国联邦经济部2015年出台了《中小企业未来行动计划》。2016年出台的《中小企业未来行动计划》继续推进中小企业政策,把改善德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框架条件作为长期任务,并致力于采取相应措施。

(二)德国中小企业面临的主要挑战总结为以下12点:

1、中小企业易受时代大趋势影响。全球化、人口结构变化、数字化转型和能源转型影响所有企业,但中小企业由于企业规模、领导结构和员工结构因素面临着特殊的挑战。

2、需要更多的创业者和更多的创业精神。为了保持经济的强劲活力,德国需要大量开拓市场、实现增长、创造就业的企业创始人,需要努力提升大众创业热情,特别是女性人群中还有巨大提升空间,高增长创新型初创企业的女性创办比例仅为10%。技术创新型初创企业也充满希望。

3、中小企业员工换代全面展开。2013-2017年德国预计有58万家中小企业面临400多万员工换代问题。除劳动力短缺外,为老牌企业创始人寻找合适的接班人也成为重要问题。

4、中小企业需要有国际竞争力的创业及成长资金。德国的创业投资占GDP比重仅为美国的五分之一。创业投资不足阻碍德国创新型企业成长。

5、中小企业受劳动力短缺影响大。它们既需要在不断加剧的国际竞中争取优秀人才,还需要与国内大企业竞争。

6、中小企业受官僚主义影响更大。中型企业受官僚主义的影响是大企业的4倍多,微型企业受到的影响高达大企业的12倍。中小企业特别缺乏法律法规专业人才应对相应事务。

7、中小企业需敏锐应对数字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数字化对社会经济影响巨大,但很多中小企业家对数字化认识不足。经济政策上的一项重大挑战是,提高它们对新型商业模式、生产过程优化等机遇以及数据保护、数据安全等风险的认识。

8、需要持续提高中小企业创新力。德国的企业创新比例已从2008年的47%下降至2014年的37%。这要求政府要密切关注企业创新行为,使它们采用“开放创新”等新方式。

9、中小企业应抓住全球化机遇。预计到2030年世界贸易额几乎翻两番,国际劳动力分工也会进一步加强。

10、需要使欧洲的框架条件更利于中小企业。超过93%的德国中小企业出口商服务欧洲市场。必须在欧盟为之发出强有力的声音,争取形成有利的内部市场,破除不公平的壁垒。

11、薄弱地区的中小企业需要特殊支持。它们深受专业人才不足和服务匮乏的影响,且与顾客和主要销售市场距离更远。在创业活力不足的州,中长期会存在企业消融的危险。

12、中小企业应充分利用能源转型机遇。能源转型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巨大机遇,中小企业可以在能源服务业或节能建筑改造等新市场扩张,并创造就业。

(三)德国未来中小企业行动计划的十大行动领域

1、弘扬创业精神

初创企业、创始人和接班人对德国经济意义重大。但是,德国创业活力明显减弱,新创企业数量连续五年下降,2015年降至不足30万家,而女性创业还有巨大潜力。随着企业创始人一代开始退休,寻找合适的接班人也是一项挑战。

主要措施:通过“创业新时代”倡议,着重为初创企业、创始人和继任者提供有利条件,并提高具体措施的公众意识和执行效率。通过“女性企业家全国网络”加大女性创业精神宣传。显著扩大EXIST计划,在科学界促进科技创业,将创业者奖学金由每月2000欧元提高到2500欧元,将EXIST研究成果转移投资补贴由7万欧元提高至25万,并向外国创业者开放EXIST计划。提供小额信贷基金8000万欧元,支持年轻企业和创业者,并为自谋就业者提供贷款便利;向微型企业夹层基金再提供8500万欧元。在美国设立3个德国加速器,分别聚焦生命科学、信息技术、能源和清洁技术,使更多德国初创企业到美国市场积累经验、结识资源。效仿高技术创业基金的高技术合作大会模式,促进初创企业和老牌企业对接。继续与全球创业者开展对话交流,以改善创业条件。与复兴信贷银行和全国合作伙伴合作,通过专门的平台为企业主和潜在接班人牵线搭桥。复兴信贷银行还将为企业并购提供中期财务支持。

2、在初创和成长阶段加强企业融资

银行贷款是德国中小企业最重要的外部融资方式。德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状况良好。近85%的公司表示,银行发放贷款时不会采取限制性措施。但是,德国创业投资供应不足,且缺乏投资退出渠道。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德国仅有极少数年轻的创新型企业上市发行股票,2015年仅为15家。相比之下,2014年英国有112家,美国有288家之多。

主要措施:为应对数字化和颠覆性创新时代,提供20亿欧元用于加强创业投资。其中,ERP/EIF增长基金总额5亿欧元,满足高增长资本密集型企业3000万~4000万欧元规模的资金需求;出资2.25亿欧元设立Coparion基金,扶植增长潜力大的年轻科技公司;为更好地满足增长型企业的需求,ERP/EIF基金规模由10亿欧元扩大至17亿欧元;复兴信贷银行重返创业投资市场,承诺向扶持增长型科技企业的优秀创业投资基金投入4亿欧元。此外,利用“投资—创业投资补贴”计划激励天使投资人向年轻创新型企业投资,实行政府补贴部分免交所得税,投资额可翻倍至50万欧元,扩大申请者范围,且退还资本利得税。高技术创业基金三期继续实行行之有效的公私合作模式,通过股权融资、合作网络搭建和创业辅导方式支持科技型初创企业。建立“德意志交易所创业网络”,把寻找资金的增长型企业和投资者聚集到一起,让更多年轻增长型企业上市。《小投资者保护法》就众筹制定了合理的监管例外规定,在支持年轻企业发展的同时考虑小投资者利益。加强担保银行,扩大担保产品范围,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贷款担保额自2016年起可达200万欧元。着力确保欧盟金融机构监管不妨碍中小企业融资。

3、保障今后专业人才需求

德国潜在劳动人口到2035年将减少1050万,这将给德国的研究、创新、竞争、经济增长和社会带来负面影响。在充分利用国内潜力的同时,德国也要利用国外人才。

主要措施:与工会组织和联邦各州共同成立了2015-2018培训和学习联盟,加强职业教育。扩大“中小企业培训岗位与外国专家引进”资助计划,并资助约310名中小企业咨询顾问。不断调整人才培训规章,使之适应数字化技术变革。设置专门网站,为潜在移民提供德国的生活、工作、企业和招聘信息。多部门联手打造“在德工作学习”热线,为有移民倾向的外国人提供英语和德语电话咨询服务。针对德国高校的国际毕业生新提出“学习和工作”计划,使之更好地融入当地劳动力市场。通过“职业资格在线知识和工作平台”门户为外国教育和职业资格认证协会提供支持,使拥有外国职业资格的人更好地融入德国劳动力市场。“职业培训无国界”计划向企业开放,通过咨询师提供高质量咨询,并为外国人在德国停留提供支持。

4、完善立法并消除官僚主义

法律和行政规章是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框架,高效的管理和现代有效的监管是维护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前提。2015年,德国经济界相关成本减少约14亿欧元,《消除官僚主义法》的颁布和《公共采购法》的现代化修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5年,德国官僚成本指数自2012年首次出现下降。

主要措施:2015年引入监管规则“一进一出”制,长久抑制监管负担上升。《消除官僚主义法》减少会计、记录和统计报告义务,为中小企业每年减少7.45亿欧元支出。作为法律影响评估的一部分,对新规制加强中小企业测试,《中小企业测试指南》自2016年起适用于所有联邦法律草案,以尽可能避免给中小企业造成官僚负担。通过公共采购法的现代化,使公共采购程序更加高效、简单、灵活,促进中小企业获得公共采购合同,要求不得从经济业绩等方面对中小企业设置不合理的准入障碍,公共采购订单原则上要切分成小订单。制定了减少官僚主义的具体措施,重点包括电子政务。将提供简便友好的电子政务通道,将单点联系方式扩展为强大的当面联系网和电子化门户,让相关部门紧密合作、共同服务。企业创始人将来可一次提出多项申请,从单一联系人处获得所有必要信息。将采用电子发票格式标准,为企业每年节省管理费用数十亿欧元。将颁布电子信用法,使电子签名用起来更方便、更频繁。

5、运用并塑造数字化

数字化飞速改变经济社会,网络化的服务、生产过程和产品改变企业发展,智能产品和服务将创造全新价值链。德国政府已经通过“中小企业数字化攻势”计划促进中小企业向数字化投资。在工业4.0背景下,“中小企业4.0—数字化生产与工作流程”资助计划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和网络化。

主要措施:与企业、工会等联手打造“经济数字化创新”平台,辨认利于数字经济发展的创新友好型框架条件,通过联合行动加速问题解决。成立的“工业4.0平台”已成全球最大的工业数字化合作平台,旨在充分利用数字化对德国制造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巨大潜力。“中小企业4.0”、“e标准”等资助计划支持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企业流程数字化转型战略》,使中小企业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设立10个“中小企业4.0能力中心”、1个手工业数字能力中心和4个中小企业4.0办事处,与经济界加强“中小企业4.0”,支持向中小企业转移技术。“走向数字化”咨询项目支持中小企业跟上技术进步。“中小企业标准化中央联络点”让中小企业更多参与数字化标准化活动。“经济领域信息技术安全倡议”支持小企业安全使用信息技术,“网络安全挑战赛”项目为信息技术安全公司寻找合适人才。“服务4.0”活动支持服务业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扩大无线网络覆盖范围,提高互联网接入速度,并使创新的商业模式快速扩散。

6、增强中小企业创新能力

中小企业是德国经济和创新的重要支柱,但还需克服重重挑战:融入数字化,专业人才紧缺,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创新周期加快,颠覆性创新即将到来,德国中小企业创新比例下降,中小企业创新支出停滞不前。未来中小企业和研究机构之间的紧密合作以及创新网络中的互动将起决定性作用。

为了更高效地组织合作,德国政府已采取了许多措施:“中小企业创新核心计划”预算达5.49亿欧元,支持中小企业、合作研究机构开展的研发项目以及企业创新网络的组织,受益企业范围已扩大至雇员规模在250至500人的企业。“工业共同研究计划”让中小企业更积极地参与合作研究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新设立的“通过专利和标准促进知识与技术转移计划”促进中小企业申请专利,加强年轻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其中创新标准项目支持公共研究机构与企业合作,促进创新的产品、技术和服务的市场渗透,同时促进转移技术。创新券计划支持提供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创新管理咨询服务。对各种科技促进计划简化准入条件和流程,更好地方便中小企业参与。对文化创意产业能力中心重新定位,尤其是要举办配套活动和合作平台,促进传统中小企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交流创意,使创意经济促进许多其他产业创新。创新采购能力中心和绿色采购能力中心为公共采购方在采购创新、可持续的产品服务尤其是中小企业成果时提供建议,使中小企业受益于扩大的创新绿色产品需求。继续在电动汽车领域支持中小企业研发,促进跨行业联系,使中小企业受益于电动汽车发展的巨大机遇。实行电动汽车购置补贴政策,持续完善相关法律框架,如充电接口标准。(这里要提一下青岛特锐德电气旗下的企业特来电,这是一家有极高前瞻性的企业,十年前就看到了今天的市场格局。)

7、利用全球化机遇

约44%的德国企业为德国外贸作出贡献,年销售额达200万欧元的企业中至少有一半从事国际贸易。德国政府奉行多边主义以及双边和地区间的自由贸易谈判,将继续发展成功的外贸促进措施,并使中小企业关注欧洲和国际标准。

主要措施:加强德国海外商会网络,利用在90个国家设立的130个办公室,促进中小企业进军外国市场。进一步优化“中小企业市场开发计划”项目,并使各种出口促进计划与倡议紧密衔接。扩建www.ixpos.de在线平台,使之成为所有中小企业出口促进问题的中央门户。为中小企业整理有关战略目标市场的信息,考虑未来出口机会。与主要行业协会共同致力于在企业中推广使用“德国制造”品牌。支持中小企业加强国际化,向开展跨国研发项目的企业提供最多10%的额外补贴。继续致力于推动务实平衡的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

8、共塑欧洲中小企业政策

欧洲单一市场意义重大,超过93%的德国中小企业出口商活跃在欧洲市场。欧盟《小企业法》是欧洲中小企业政策的基础,建立了中小企业优先原则。欧盟委员会新的内部市场战略为中小企业和新兴企业发展定调,使它们更好地利用欧盟内部市场的潜力。还有许多欧盟资助项目为德国中小企业提供了机遇。完善规制监管对于欧洲的竞争力、增长和就业影响巨大。德国将继续坚定不移地完善规制监管。

主要措施:代表德国中小企业利益在欧盟发出更强音,让中小企业更快了解欧盟委员会的支持项目,未来让中小企业更多地参与决策过程。提高欧盟“中小企业大使网络”在德国的作用和显示度,以把德国的具体中小企业行动提案纳入欧盟政策的核心议题。继续为建立中小企业友好型的单一市场制定有竞争力的框架条件,消除不公平的市场障碍。支持、实施和扩大欧盟委员会的“规制适度与绩效评价项目”(REFIT),为中小企业完善法律框架,减少相关领域的规制监管成本。努力整合欧盟中小企业促进项目信息,使德国中小企业更易获得欧盟援助,并利用“欧洲企业服务网”为中小企业提供有关欧盟项目、资助机会和新市场进入方面的建议。

9、在薄弱地区增强中小企业

薄弱地区的中小企业更难发展:融资、物流、研发基础设施等企业服务供给低,招揽专业人员困难,距离主要销售及采购市场远。企业密度低还导致更难形成有效的供应网和区域产业集群。此外,东德地区小微企业生产力水平是西德地区的80%,在出口比例和企业创新强度方面也存在相似差距。

主要措施:联邦政府制定了2020年后全德资助体系提案,重点是采取措施增强薄弱地区的增长和创新潜力,并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服务提供。联邦中小企业政策在融资、创新、投资和销售领域考虑不同区域的条件。在促进创新方面,可扩大固定配额或区域性优惠政策的运用。重视提升薄弱地区的合作网络和生产价值链。通过“企业对话:增长”项目,与商会、协会、集群等合作,在东德启动联合项目。

10、在能源转型背景下拓展新业务

德国保持经济和工业竞争力的一个核心前提是成功实现能源转型,不仅要能源供应安全、有效保护气候,还要经济上可承受。能源转型为新技术和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巨大机遇,节能投资回报率可超过25%。但是,许多中小企业对节能投资谨慎,相关信息也不充分,而且还存在融资难问题。

主要措施:提高中小企业能效意识,尤其通过“中小企业能源转型和气候保护”倡议和“中小企业能源咨询”项目。消除信息、融资渠道、专业知识不足等障碍,促进中小企业节能,通过复兴信贷银行和节能合同资助项目开展融资咨询。支持中小企业开展生产工艺节能设计、采用节能技术、开发推广能耗数据测量系统和能源管理系统,促进共性节能技术投资,针对中小企业节能建筑和建筑节能改造设立补贴项目。加强合同能源管理服务市场,为中小企业项目提供更多保障。建立一批“能源效率网络”,促进企业自愿交流节能潜力与技术经验。通过节能技术出口倡议支持中小企业开发国外市场。建立“工业能效”研究网络,促进产学政合作,加快成果转移。协同推进能源研究计划和工业共同研究计划,加强中小企业能源转型技术创新。

春风浩荡暂徘徊,又踏层峰望眼开。风起绿洲吹浪去,雨从青野上山来。

我们在青岛市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十大服务品牌新闻发布会上,见证了中国中小企业服务平台的构建成效,也看到了中小企业未来成长的空间。

人类时间管理的极限是百年。

我们看美国、日本、德国,不难发现,一个国家发展百年以上,必将经历众多的历练与挑战,如战争与和平,统治与压迫,策略与阴谋,混乱与秩序等;同样的道理,一个企业要生存百年以上,亦需经过众多的历练,如行业大洗牌和工业化暴利,上下游厂商的利润挤压,不断的战略转型和产业链卡位,恶性竞争与联盟等,然而,要想成为一个百年企业,还会经历长周期产业、主流产业、高壁垒产业的更迭。

中小企业,目前很小,但不能因为小,而影响了自己的视野,而哪一家巨无霸企业不是从小企业成长起来的呢?不是总是被民营企业平均寿命XX年的谎言影响自己的格局了。

那么,如何打造一个基业长青的百年企业?

首先,我们必须分析百年战略规划面临的八大问题。

第一,百年企业如何将目光放长远,前瞻性地谋划企业如何在“未来”实现更好的盈利?

第二,百年企业如何打造企业百年发展基因,从根源上解决百年发展问题?

第三,百年企业如何把握全球能源趋势,有效的进行产业选择?

第四,百年企业如何在百年内,全球2-3次的产业转型升级中,成为产业发展浪潮中的“弄潮儿”?

第五,百年企业在面临政治更迭、经济周期、战争、金融危机等环境变化时,如何有效应对挑战,屹立不倒?

第六,百年企业如何成为全球产业周期的驾驭者,占领国家代表性产业?

第七,百年企业如何打造内生性动力,不是依靠某个伟大领袖人物的出现,而是拥有组织学习能力、组织智商,自发的前进和发展?

第八,百年企业如何建立百年战略到五年战略规划的滚动系统,使战略成为“活”战略,能够不断调整,不断演进?

对上述八个问题的回答,是集团百年战略规划的基础,由此可以形成百年战略规划的若干思考,指导企业进行百年战略规划。

因此,至少可对时间进行两种管理策略。

风物长宜放眼量:把握好时间因素,站在未来看现在看现在,用趋势与预判,用对未来的积极塑造来异化当下,经营好在时间中蕴含的可能性。在各种基因内部设计独特的前瞻性,或者同样的时间,产出更多的结果,压缩时间进程,形成时间的提前量,拥有带有未来时间的因素,可以从民族基因、战略基因、文化基因,变革基因,创新基因,等维度进行考虑。在具体百年战略思考时,可以从两个维度进行:

对百年规律的思考,如超长期战略转型规律、超长期产业转型规律、超长期产业升级规律、超长期环境变化规律;

第二,对系统设计的思考,如百年企业的基因是什么,百年企业的系统结构是什么,百年企业的系统动力是什么。

对未来建立信仰,跨越若百年布局:把握周期因素,预埋于远期,布局于前期,发力于窗口期,延长战略优势统治期,同时发动第二条生命期。提前进行制度安排。提前结交有利人脉。提前抢占优势地位。设计一些未来会发生重大作用的诱导因素和诱导机制。形成多未来的塑造机制和推动机制。把握大势,押注大势。追求内在价值,摒弃小诱惑。横贯若干年聚焦,连续若干年积累。不断用战略聚拢多个措施,使之出现矢量和。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百年战略思考过后,即可着手构建百年战略的基本架构。1903年的青啤,本身就是一部教科书。

百年战略构建的基本架构包括四块内容:

一是百年情景规划,可以从市场化、金融化、确定性、国际化、国际关系五维度进行情景评级,依据情景评级结果对百年情景规划做定性判断,判断的标准又可分为保守、期待、展望、进取、理想五种。

二是百年情景战略,承接第一块的情景规划判断,确定战略方向(强势型扩张、进攻型、维持型、谨慎型、撤退型)。

三块是百年战略管理,这块的主要工作就是形成战略预警及战略规划机制。

四块是百年超级战略,这部分是对整个百年战略的具象表达,具体投射在企业战略、供应链战略、产业链战略、生态链战略、超边界战略五个方面。

夜已深。

青岛市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十大服务品牌新闻发布会带给我的感触太多,越写越刹不住车。明天还要讲课,就此停笔吧。


全部评论 (0)
讲师网上海站 sh.jiangshi.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培训业务联系:小文老师 18681582316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